首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坛专家各抒己见

  近日在首届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论坛的学术沙龙活动上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国家战略与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不同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等议题展开了讨论。现摘取部分学者发言如下: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党委书记薛立:我们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内涵的解读与传承,保持精髓,在传播中成为一条主线,我们要真正提炼精髓。目前民族体育的概念的定性问题还处于讨论状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中国如何和竞技体育平起平坐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民族体育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考虑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民族性、文化本源性,做好发掘保护的工作。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任重道远,需要凝聚大家的力量。
    国家民委文宣司综合处处长陈献光: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民族政策实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提升民族自信的重要渠道。民族体育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平台,是增进相互交流、 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渠道。通过体育比赛,激励引导各民族同胞的参与,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社会和谐。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主要是保护和发展,发展是根本目的,项目的推广要保留核心元素,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促进进 一步的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孙喜和:民族是多元的,都有自己的根。第一,国家意识与文化多元的特殊性在体育中表现出竞赛规则的不同,文化的根不同,文化习惯不同,主题特征不同,不能从国家意识上进行统一安排。第二,从单一走向多元,注意民族多层次性,民族运动会应该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层次,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层次。三是民族统一的多体验性,多民族体现多种类型的生活模式,体验是在不同的时间中提炼出来的。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曹守和:我们需要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层的思考,探讨其发展的运行方式,遵循其发展的规律。竞赛是杠杆,既要保持其原汁原味性,也要进行创新发展,需要加大理论研究。要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出发去发掘民族传统体育,发掘娱乐文化、提升民族认同,不仅仅要从健身的角度去思考,更要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推广,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发展。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余万予: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动用国家机关的职能深入开展文化保护研究,运用资料、照片、影视等方法把现存的民族体育事项留下来,利用网络服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留住历史记忆。所有民族传统体育组织最初的方式都是民间的自发组织,后来变成被组织的形式。可以借着政府主导和全民健身的契机,民族传统体育再转变成自发组织而非被组织的形式。充分调动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在政府的引导下成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
    清华大学教授乔凤杰:我们要明确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是什么,传承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发展中保护中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关注主要的问题。文化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最简单的动作透视的却是最深层的精神世界,运动的形式是“形”简意赅,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要找到项目的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