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竹坡《冰鞋》诗鉴赏:操纵自我随纵横
清末诗人爱新觉罗·宝廷,号竹坡。生于1840年,卒于1890年。晚年自号偶斋,身后有《偶斋诗草》三十六卷,分为内集、内次集、外集、外次集。其在外集卷七中有《冰鞋》诗一首,全文如下:
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当行滕。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摩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剑脊镜面刮有声。左足未住右足进,指前踵后相送迎,有时故意作欹侧,凌虚取势斜燕轻。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是耶洛仙非例子,风胡能御波能凌。侧闻冰嬉本故事,水嬉仿佛传西京。隆冬景物液池好,翠华莅止山水荣。旧典不举越十稔,宵旰衣食游幸停。闲人游手恣戏谑,年年结队嬉郊坰。临深履薄亦何益,蹈险行乐忘战兢。我来观此触旧感,醉言狂放君试听。安得风伯大神力,吹使四海同坚冰。火舟胶轮鲎帆冻,魍魉缩首牵长缨。九州聚铁锻为履,万牛析鞟萦索绳。王师十万踏冰去,长驱直捣趋西溟。月支取头作饮器,金银收得供彤廷。十洲三岛绕周遍,变夷用夏非观兵。安能有人肩此任,入心所注天乐成。言绝兴尽废然返,芒鞋蹩躠劳莫胜。南望鸡笼海云隔,风涛激荡难结凌。
在清代,滑冰称为冰嬉,冰嬉被视为“国俗”。起初滑冰在清朝军队中是操练士兵的重要项目,1644年清军入关后,这项技术被保留了下来,并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乾隆年间,这个管理机构称为“冰鞋处”,下设冰鞋队,其成员要求必须是旗人。清代皇帝经常会在太液池上(旧时三海的总称)进行盛大的检阅仪式,到乾隆年间,“大阅冰鞋”达到顶峰,不仅玩法繁多,场面也十分壮观。受宫廷重视滑冰的影响,民间的滑冰也悄然兴起,到咸丰年间,民间有的人滑冰技术已超过冰鞋队的水平,因此宫廷打破了只能旗人才能进皇家冰鞋队的常规,“准人民之精于技者投效”。
现存有关清代的文字记载中,大多是描写宫中滑冰的,特别是乾隆年间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诗作和史料记载。而描写民间滑冰的文字非常少见,宝竹坡的这首《冰鞋》是难得一见的描写民间滑冰场景的作品。诗歌首先描写了冒寒玩冰嬉的民间高手,脚穿带有冰刀的冰鞋,在冰面上任意驰骋,不时还玩出一些花样,虽然不是能御风而行的例子,却是可以凌波的仙子。这里的“炼铁贯韦”是清代冰鞋的制作方法,就是在鞋底安装冰刀(清代有单刃冰刀和双刃冰刀两种冰鞋),然后用皮条(韦)绑着滑冰。乾隆主撰《御制冰嬉赋》中也写道:“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诗中“飘然而行陡然止,操纵自我随纵横”既是对滑冰者技艺的描写,又借此描绘了一种洒脱的心境。
接着诗人对冰嬉的起源进行了描述:“侧闻冰嬉本故事,水嬉仿佛传西京。”(这里的“水嬉”二字疑为“冰嬉”,原文如此。),然后顺势吹捧了一下自己的主子勤于政事,天很晚才吃饭,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因此宫廷内的冰嬉活动有十多年没有举办了。而游手好闲的人却年年结队去郊外嬉戏,全然忘了国家正处于战战兢兢之中,这里诗中将滑冰之人称为“闲人游手”是有失偏颇的。从这几句诗中可以基本判断出本首诗大致的写作年代,宝竹坡出身为皇室宗亲,但29岁之前生活都很艰难,直到同治戊辰年(1868年)考取进士,生活才有了一些改变,宝廷为官清廉,直言敢谏,官至礼部侍郎。1881年,在出典福建乡试返途中纳船女为妾,还朝后上奏自劾而被罢职,罢官后的宝廷再次陷入潦倒的困境,只能靠朋友资助度日,整日游山玩水、纵情诗酒,几年后便染病离世。从诗中“旧典不举越十稔”看,这首诗应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十来年所做,时间大致是1871年至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之前,此时的宝廷正在朝中为官。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火烧圆明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亲历了这一切的宝廷做为朝廷官员自然希望国家能够振兴起来,于是诗人发挥了气势磅礴的想象力,写下了狂放的“醉言”:怎样才能求得风伯的大神力,将四海都吹成坚冰,西人的舰船统统冻住,绑缚这些坏人低头认罪。将九州的铁器聚集起来煅造成铁履,万头奔牛牵引着绳索。十万王师踏冰而去,长驱直入西方混溟之地。弯弓搭箭取其头颅当酒器,收取其金银献给朝廷。十洲三岛人迹罕至的地方都走遍,用诸夏文化去影响这些僻远的部族。诗人一番激昂的想象之后,也意识到这些只不过是精神胜利而已,于是无奈地说道:南望台湾的鸡笼山(即基隆,1860年《天津条约》后,基隆被辟为商埠。)茫茫云海相隔,风涛激荡难以结成坚冰。
纵观全诗,既诗中有画又诗中有情,既豪气干云又哀痛迫切,不失有清一代第一诗人的大家风范。同时,诗中留下的一些语句也在后人研究清代冰嬉历史时被常常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