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怒放——北京冰上运动文化的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打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大门,蔡元培先生为校长的北京大学是这场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之一,青年学生们从沙滩红楼走出,为国家、真理和正义向国内外黑暗政治势力展开了抗争。“五四运动”以后,爱国主义之风在大学校园里更加浓烈,体现在大大小小的方方面面,且来看1926年1月20日《北京大学日刊》上北大壮游团的一则启事:

  自从我们在什刹海发起溜冰会以来,居然提起了好多人的兴味,现在已有十几位自己购置了冰鞋,而且溜得很好了。前天星期日在北海漪澜堂前冰场内练习,有的虽蹩躠学步,其余则疾走如飞了。环绕我们的老者少者一大群,并且不少了雌鸡粥粥和雄狐绥绥。有的翩翩似蝴蝶纷飞,有的款款如蜻蜓点水。那边的杨柳桃花,娇态难举,这里是胡服蛮腰,勇状堪描。夕阳无限好,新月真蛟鲜,又兼有洋洋盈耳的军乐和群众的喝彩声一同来助兴,一霎时间真使人三生享用不尽。可是,我们觉得美中尚有不足者:乃因我国人仅会袖手旁观,而让碧眼儿癫狂骄态,驰骤回旋,几疑北海冰场变成为他们的殖民地了。好男儿起来雪此耻!起来收回这片冰的领土权!起来与外人角逐!起来领略这个极兴趣又极卫生的溜冰生活。

  “到溜冰场去”!这是埃几摩民族新传来的口号。

  “到溜冰场去”,打倒那外人抱溜冰帝国主义者的威风。

  那么,请诸位不要叫许多无谓的口号,到底来只赢得口皮干燥。故最好就请速买冰鞋。其紧钉于皮鞋上的尤便于初学,其夹上的也极便当。数元费用甚微而于个人的兴趣及卫生与国家和民族的体面上所关甚大。二三人合买一双更觉便宜。(后略)

  这则启事连续三天刊发在《北京大学日刊》上。从启事中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的学生于1925-1926年的冬天开始组建社团组织“溜冰会”,虽然稍晚于燕京大学等教会学校,但是总体上和滑冰运动在中国校园里兴起的时间是基本吻合的。北京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世界的,在这里很少有水土不服。自现代滑冰运动在二十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就和北京城悠久的冰上文化融合在一起,每到冬天,北京的冰面上便会熙攘着滑冰的人群。那个时候的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相比,缺少开阔的水域,因此滑冰需要到不远处的北海和什刹海,北大溜冰会就是在什刹海冰场发起组建的,1926年1月17日,是一个星期天,他们集体到北海漪澜堂前面的冰场上去练习滑冰,发现这里十分热闹。起草这则启事的同学可谓博学多才,引经据典,寥寥数语就将北海冰面写的生动活泼。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措辞激烈地指出,这热闹冰场上的主角是洋人,中国人大多作壁上观,任由外国人尽情嬉戏。因此,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不要空喊口号,要积极参与到滑冰运动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像收回国家的主权那样去“收回冰的领土权”,勇敢地和外国人角逐。

  我认为,北京的冰上运动文化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历史传承性、开放包容性、爱国自强性和示范引领性。历史传承性是指北京的冰上运动历史悠久,无论是明代积水潭上的冰床还是清代太液池上的冰嬉,均在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开放包容性是指先进的西方现代冰上运动传入后,并不会被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异端?”一棒子打死,而是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和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爱国自强性是指不甘落后,敢于和西方进行竞争,这则启事,彰显着北京冰上运动文化的爱国自强性特征;至于示范引领性,则是和北京在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地位紧密相连的,这里形成的冰上运动文化、举办的冰上活动可以产生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除了大江东去的铿锵,北京大学同样也有婉约的一面。1931年在北海举办化装溜冰大会的颁奖典礼上,北大著名的“校花”、和鲁迅曾有关数十封书信来往的马珏还为获奖选手颁奖了呢。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