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员更有归属感奥运遗产的文化元素
![]() |
在今年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是全民关心的问题,也是很多委员关心和一直在做的工作。运动员们正在紧张备战中,而北京冬奥组委也在进行紧锣密鼓地筹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奥运遗产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是指像奥运场馆、铁路公路等“固定资产”,还有一些像奥运文化、城市旅游等“无形资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她还是我国首位冬奥会金牌得主,曾经身为运动员的她对“归属感”有更深的理解,她说:“去年带着家人去了我当年夺冠的城市——盐湖城,希望能让自己再找一找当时的感觉,也想给孩子讲讲历史,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已经找不到任何夺冠的痕迹了。因为之前比赛的场馆是犹他爵士的主场,当时也是像五棵松一样在奥运会的时候变成冰场,奥运会结束后就没有了。”其实很多人会和杨扬一样,尽管不再是运动员和教练员,但会一直在体育大家庭中,只要有比赛还是一定会看的,“其实更多的人还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每年都会回到各个场馆,如果有一些他曾经‘奋斗’时留下的印记,感觉一定和去到其他场馆是不同的,我认为这也是对运动员的一个认可。而且因为这些都是很具象的事物,是一个实体,所以对来参与冰雪运动的小朋友或是大朋友,会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
杨扬认为除场馆遗产、人才遗产外,另一个遗产是运动员在奥运会时的表现,“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故事不单单在奥运会时感染很多人,后奥运会时代也能持续地影响很多人。”为此杨扬提出在奥运会场馆留下获奖运动员的名字和手印,“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让这些运动员对场馆和北京冬奥会有一个归属感;二是也针对那些来训练的年轻人以及游客,他们也需要一些具象的东西来唤起当年赛场的精彩场面。”杨扬透露这些提案实施难度不大,冬奥组委总体规划部目前也基本同意了她的这一想法。
即将成为一座双奥城市,北京备受世界瞩目,如何能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在后奥运时代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奥运精神,带动筹办城市和地区发展都是北京冬奥组委将要面临的考验。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说,2月19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发布了《北京2022遗产战略计划》,将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等7个方面进行。北京冬奥会是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计划有助于统筹推进主办城市和地区的遗产工作,制定准确方案、加强宣传、监督落实是未来我们的工作重点。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传播中国文化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每个国家举办冬奥会都会有自己国家文化融入其中,其中就包括场馆设计的中国元素,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沈瑾表示,设计团队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了场馆的设计中,比如“雪如意”跳台、“飞天元素”跳台等。2022年举办时又恰逢中国的春节,一定会呈现很多中国元素的。王艳霞说:“除了包饺子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活动外,像从北京赛区到延庆赛区的路上会经过长城,这也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内容,会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技术官员有全新的感受。”(转自3月19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