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体育文化勾勒艺术人生

  曾有人笑谈说:不想成为一名灵魂画家的评论家,不是一名好的体育记者。现如今,在众人眼中为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刘刚,全都做到了。

绝处逢生 生命终将精彩

  “我认为我每天都在进步,尽管有百般艰辛。”——保罗·塞尚
  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的刘刚就读机械设计专业,梦想当一个工程师的他因一场大病改变了生命轨迹。历经18个月的病痛折磨,刘刚甚至不能像正常人一般去生活,无奈只好退学,几次濒临绝望的边缘。在到处都充斥着刺鼻的消毒水味的医院病床,他意识到人生最宝贵的是健康。
  “那时正值年少轻狂,我每天都坚持跑3000米,身体也非常好。而这场大病如晴天霹雳,让我看到生命竟是那样脆弱,顿悟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我只想做一个踏踏实实工作、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刘刚暗自下定决心,有生之年,定要让人生过得更加精彩。

体育之路 行者无疆

  刘刚,又名“南山”,曾担任过中国体育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他是中国第一位拍摄中国农民运动会的摄影记者,并且一拍就是七届。
  在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当中,刘刚报道了大量体育赛事文化。用不同的视角告诉人们发生过的历史,讲述不被人知的故事。
  体育摄影让他感受到了运动员场上的职业精神所带来的激情,职业运动员对于梦想的追求和训练刻苦与他的创作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都需要基础的练习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农民运动会是以一种群体参与的运动,与职业比赛不同,它放映农民的生活气息。
  作为一名有专业思想的体育摄影记者,他见证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记录着社会所发生的各类事物和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也不断丰富着他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的人生修养。

摄影已出神 风采又入画

  有人说:“南山先生是记者中最棒的画家,同时又是画家中最棒的记者。”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油画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刘刚认真摸索,塑造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他从一名摄影记者的角度审视着人生、社会和自然,又以画家的视角构思着他的绘画作品,期望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绘画的手段记录下来。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变得与众不同。
  他成功地从一位有着三十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体育记者,逆袭成为一名多栖的艺术家、评论家。刘刚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使写真变成了思考,实现了心中那“美的理想”。
  “艺术来源于生活。”刘刚淡然地说,“作为记者,需要报道社会上的所见所闻,而作为艺术家,就需要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对经历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记者丰富的所见所闻充实了我艺术创作上的创作基础,而艺术家在情感上敏感细锐的感知,提高了我对于艺术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使创作作品更有深度,直击灵魂深处。”

绘画只为让灵魂飞扬

  “在画中感受自由的飞扬,因为那里只有我一人。”——刘刚
  人们把艺术看成是创造力的表现,分析他们的美学价值和人性方面的体现。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的文艺流派,它致力于探索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刘刚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浏览了人间百态、自然风光,见证了社会变迁。对于现实的表达、人性的思考,用画笔构建了他心中的世界。把他的感悟、感情和态度融入他的绘画作品中。
  面对当代浮躁和喧哗的社会现状、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潮流与症候,刘刚始终坚持自我的艺术追求与美学自律,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自我审视和反观,使其艺术语言日臻成熟。他常常通过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作。在西洋油画和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探索实践之路上游刃有余,不断开启新的高峰。

文化艺术中的灵魂探索

  “评论家绝不能成为画家的吹鼓手,他们应该是艺术家的指路人。”——刘刚  
  艺术家们注重自身创造时的情感体验,他们在内心创作出一片空灵、虚幻、超脱的精神世界,在那里他们的灵魂得以高飞。
  如果说丰富的人生阅历打开了刘刚通向世界的窗口,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艺术视角加之对现实的深度思索,更是使其思想不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间、当代西方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间进行冲突、碰撞、交流与融合,并通过二十多年的艺术探索、实践融会贯通在每一幅作品里,使其艺术作品在审美观照中呈现出澄明的艺术境界。
  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由于长期锻炼,身体状况很好,那一场大病,对我来说已化作一种生命的记忆。这也是我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原动力,只有保持自我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使我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继续不断的探索。”刘刚感慨万分。
  近四十来,刘刚几乎不看电视,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读书、跑步与游泳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必须。他常常乐于深夜捧读先哲的著作,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都成为其精神导师。闲余之时,他也一直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游泳一千米,风雨无阻。
  每当绘画创作时,他的灵魂从那片超脱的世界得以绽放,倾注于作品之中。正是他不断探索,不停自我审视的精神,使他的艺术造诣日益成熟。在艺术中探索那份人性的崇高,愿所有背负着沉重行囊跋涉在山路上的远行者,终能攀上自己心中美的理想的顶峰。(转自4月16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