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在线研讨会

  6月13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的全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全国致力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专家、学者共同倡导:政府、高校、专业机构应携起手来,从战略谋划、理念更新、手段拓展、机制创新等方面,共同推进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等工作,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生机活力。
  与此同时,发布了由上海体育学院编写的《非遗体育健身法》一书。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上海体育学院主动发挥传统体育的健身优势,服务社会大众居家健身防疫,组织编写了《非遗体育健身法》,并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公益出版,免费向国内外公开电子发行。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视频交流时表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要在积极融入学校体育工作基础上做到保护、传承和推广。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连辑,以《武术的文化属性与现代生活》为主题,详细阐释了中国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理念以及在岁月积淀下形成的文化属性。上海交通大学孙麒麟教授认为,大学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期发展中,要振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育人、丰富体育文化的内容手段、促进文化多样性上继续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崟主持了“十四五”期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圆桌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52所高校、77个单位的227篇稿件。经专家评审,共选出专题报告43篇、书面交流159篇。本次研讨会全程采用线上视频会议方式,以“体育非遗与健康生活”为主题,分大会主报告、圆桌会议、六个专题分会场三个板块进行。分会场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资源开发”“健康中国与体育非遗”“体育非遗与文化传播”“体育非遗与民俗文化”“体育非遗与学校教育”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