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日前,“雪如意”“冰玉环”等2022北京冬奥会场地第一次在公众视野中亮相,揭开了神秘面纱,精妙的设计,精准的工艺,彰显着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速度,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上下办好北京冬奥会,提振冰雪运动,弘扬冰雪运动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据考古发现考证,我国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自治乡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古籍《山海经》中描绘的“钉灵之国”,有“其民从厀以下有毛,马蹄善走”,后世对此进一步注解为“日行三百里”。“钉灵之国”就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书中描述的“钉灵”从膝盖以下裹着皮毛,如马蹄般在雪地中飞快行走,据学者考证,应为兽皮制造的早期滑雪板,现代阿勒泰地区人民仍以此作为一种雪地出行的方式,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中,都印证了我国滑雪运动的悠久历史。

  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隋唐时期的“室韦”“拔悉弥”等古代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且滑雪板的形状前部演化为尖翅状,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先民已逐渐掌握了滑降、滑雪杖的技术,滑雪运动的技术功能进一步显现和提升;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尤其是北方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了各类雪上民俗体育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赫哲族滑雪,鄂温克族滑雪,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

  唐代时期,北方民族以滑冰开展狩猎活动,有些以木棍为仗滑行代步,也开始制作一些冰车、冰橇等,形成了原始的滑冰器具;宋代以后,滑冰运动被称为“冰嬉”,并且以人力牵拉的“冰床”作为滑冰工具已非常成熟;元代时期,冰床扩展为动物牵拉形式,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狗拉冰橇的情况,对冰床的形制、技术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冰上活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尤以女真一族最为擅长,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部落时,依靠高超的滑冰技术赢得了数场战役,满族的“靰鞡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最为有趣的是,据金梁所辑(《满洲老档秘录》)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以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大力挖掘、弘扬、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转自1月21日《中国体育报》07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