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服务民生发展共识 实现体育核心价值

 
    2012年,全国体育战线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2013年,中国体育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继续推动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迈出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步伐。在26日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报告中总结了十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阐明了十八大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并对下一步体育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凝聚发展共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坚持各项体育工作都要面向民生的发展宗旨,实现体育核心价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价值,不断努力作出体育工作新的贡献。

 

十年体育事业新跨越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体育改革不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十年,是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群众享有体育实惠不断增加的十年,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拼搏奋斗积极进取的十年,是全民体育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体育氛围日益浓厚的十年,是我国体育社会影响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十年,是体育社会价值和综合功能彰显的十年,是全国体育战线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十年,是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达到新高度的十年。
    十年间,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全国各类体育场地已超过100万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34.8万个、“全民健身路径”26.1万条。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28.2%。2012年,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全民健身组织指导工作继续加强,2012年共培训、发展3650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全国注册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超过90万人。
    十年间,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共获得世界冠军1280个,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获冠军总数的46%;创造世界纪录196次,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创造世界纪录的16%。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
    十年来,体育产业快速成长,国家各项体育基本制度不断健全,各项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全面加强和推进。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体育彩票发行量不断增长,行业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体育工作要面向民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体育不但要为国争光,还要为民谋福、为国增利。十八大精神是做好体育工作的思想源泉和行动指南,要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继续不断探索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道路。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体育工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发展体育事业的政府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立足国情,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坚持发扬光大中华体育精神。
    当代体育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是培养人健康的体魄、塑造人健全的精神、激励人爱国的情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是体育工作的主体和目的,各项体育工作都要面向民生,以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意见为动力、为标准、为尺度,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体育工作的根本宗旨。
    在体育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化为体育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具体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对发展新时期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体育工作必须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新需求而实现新进步、新发展,更好地惠及大众、造福百姓,增进人民健康水平,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我们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价值,奉献社会。
                 

构建“大群体”发展格局

 

    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主线,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大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履行政府职责,建立 “大群体”发展格局。以推动县级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为重点,使《全民健身条例》“三纳入”的要求和《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以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为切入点,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面向活动主体,在“民”上做文章。围绕全民健身参与者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环境,真正体现为民、亲民、利民、乐民,不能见物不见人。改进组织理念,在“变”上有思路。要在“大群体”工作思路的指导下,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打破行业壁垒,建立开放式、社会化的活动组织模式,切勿画地为牢。改进活动形式,在“新”上求突破。要根据形势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面对新问题,开启新思路,研究新方法,满足新需求,不能墨守成规。扩大活动覆盖面,在“广”上加力度。除继续关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外,要吸引企事业单位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防止顾此失彼。讲求效果,在“实”上下工夫。要使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积极参与,身心受益,融入生活,杜绝形式主义。


 改革创新  破解发展难题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实现中国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解决发展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持续过程,要坚持不懈,改革创新,不断推动解决体育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取得新进展。
    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各项政策的落实,结合总局等五部委文件要求,细化、优化工作方案和计划,认真总结、积极推广有关地区和单位的有益经验,推动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联合教育等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督导推动和检查。
    深化训练体制改革,优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发挥教育部门作用,保障运动员享有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业余训练、文化教育的规范体系、课程设计,促进各级各类体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要继续推动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改革和规范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型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申办和筹办工作意见的通知》的要求和五部委具体安排,切实控制赛事规模和数量,严格控制申办条件,厉行节约,严控办赛经费,严控火炬传递规模,规范简化开闭幕式程序。
    要总结经验,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积极加强同教育等部门的沟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完成《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实施办法》的研制工作。
    近几年来,通过治理整顿和规范管理,足球工作有了一些起色,公众足球热情逐渐恢复,联赛秩序明显好转,企业信心增强,校园足球开展取得积极效果。但要改变足球长期落后的状况,还须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一是科学规划,二是继续加强校园足球工作,三是探索完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加强俱乐部建设,五是积极稳妥推进足球联赛管办分离的改革,六是完善足球行业管理规范和工作体系建设,加强足球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曹  彧  杨卓越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