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模式探索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解决之道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除了各种相关的政策和调查外,许多关于设施被占用、被挪作他用的新闻也随之大面积出现。虽然我国在2005年和2008年出台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 50442-2008)中,都对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相关内容和指标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如预期。

社区体育配套比例偏低

    据北京市今年3月对906个居住区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体育配套设施的小区仅占51.21%,有室外场地的占44.2%。这样的数据,自然不算理想。但需要看到的是,社区体育配套设施比例偏低不仅是北京,是在全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城市的比例甚至更低。
    对此,北京市体育局法规宣传处处长李华君坦言,虽然许多城市都将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相关建设要求写入了地方规划和条例,但普遍执行困难。其中,有因为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土地稀缺原因,但更多的还是由于社区体育配套设施产权不清,而造成的建设、管理、维护等难题。
    李华君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没有从法规上明确界定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产权归属问题。如果按照目前《物权法》的规定去理解,社区配套体育设施应属于共有设施,归居住区业主委员会共同所有。但实际情况却是,归属非常混乱,“有些在开发商手里,有些给了物业,有些可能就挪作他用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用于体育的很少。”

 

应对问题,房山“先试先行”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市开始着手积极应对,将对《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进行修订:明确各级政府是投资、建设主体,建成后统一由区县政府持有,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负责或委托第三方专业体育服务公司负责公益性运营,区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房山区已经“先试先行”。据了解,从去年开始,在房山区政府的牵头下,房山区体育局、规划局和土地部门等开始在新改建小区中进行探索,希望从区域规划、土地挂牌、设施建设、土地所有权等诸多方面对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进行保障和规范。
    房山区体育局局长杨建坡介绍,在实际工作中,房山区规划局会首先按照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相关部门的建设标准,对包含体育、文化、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用地进行系统规划。而后体育部门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具体要求,对之进行细化。“一块土地在挂牌前,里面体育用地的面积、位置、配套等就已经固定下来了,开发商要拿这块地,就必须满足我们的相关要求,这是土地成交的前提。”说起现在的政策,杨建坡显得很有底气。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建设和管理上,房山区也有明确规定:开发商负责代建,对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具体施工,建成后无偿移交政府。而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则承担后续的器材配套、人员聘请和管理维护等。其中,特别明确了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土地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捆绑”建设实现双赢

 

    此举也得到了李华君的认同。在她看来,明确了所有权主体,一方面对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将来的维权、管理、规范会有一个良好推动,“相信像挪作他用这样的情况会得到有效遏制”。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责任。李华君认为,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政府应该为社区体育配套设施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承担一定费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长期以免费或者低收费形式向居民开放的社区体育配套设施得以长久运营和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的“捆绑”又是否能得到开发商的认同呢?对此,房山区体育局副局长王翠美表示,最初大家的确会有这方面的担心,“一是政府在土地挂牌时会有一定让利,二是区域公共配套跟上了,对周边也会有一个拉动,应该是一种双赢,所以现在开发商的热情也很高。”
    李华君表示,推动社区体育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关键看各级政府能不能下定决心,真正让利于民。她认为,“房山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北京市也将对之展开相应的调研和总结,希望能尽快形成经验,写入法规,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
    据了解,目前房山已有四个小区和一个片区成功实现了摘牌和审批,正在积极建设当中。在其中的房山新城长良组团,记者看到,168972平方米的总用地规模中,体育用地占到了11985平方米,计划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壁球训练室、桌球室、健身房等,力求为区域居民提供更充足的健身场所。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