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率先展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广

    近日,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锻炼标准》)骨干队伍培训班,这也标志着北京市正式开启了对《锻炼标准》的全面实施推广工作。

打造“黄埔一期” 让“星星之火燎原”

    据了解,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对《锻炼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为推动相关工作开展,2014年北京市制定了实施《锻炼标准》工作方案,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实施推广《锻炼标准》的各项工作。
    而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北京市《锻炼标准》骨干队伍培训班率先拉开帷幕。当天共有来自北京市、区、县体育部门和工会系统推选出的40个试点单位,共200余名基层体育干部和体育骨干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将接受《锻炼标准》及其测试方法、测试软件使用、测试组织管理和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培训,还将率先体验《锻炼标准》的系统达标测试活动。
    北京市群体处处长张朝晖将这200余人称为北京市实施推广《锻炼标准》的“黄埔一期”。“我们希望由此打造一支核心团队,发挥骨干作用,回去后能够针对性地指导群众进行体育健身、开展达标测试活动,最终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不仅如此,北京市还将以这40个试点单位为重点,自8月至12月,分三个阶段开展《锻炼标准》的实施推广工作,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全面实施。此外,据张朝晖介绍,目前《锻炼标准》的相关内容也已经纳入了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并将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与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有机结合。

整合创新器材 “黑匣子”做好保障工作

    在现场,记者也遇到不少第一次参与《锻炼标准》达标测试的基层体育骨干。来自北京市体育局的老章就是其中之一。谈到测试感受,老章说:“感觉每一个项目做起来都不难,应该所有老百姓都能完成。而且器材设计特别好,比如像立定跳远,还有专门的跳远毯。”
    说到器材,测试现场一个四四方方的“黑匣子”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个长不过一米多,宽不过60厘米的黑色集装箱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标杆、秒表、软垫、皮尺等众多测试器材。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黑匣子”是北京市体育局器材整合创新的“产物”。
    张朝晖告诉记者,为了做好《锻炼标准》实施推广的保障工作,北京市体育局特别针对不同测试项目的需要,整合、定制了这样一个《锻炼标准》测试器材组合箱,共包含17种58件器材。并放入了专门制作了《锻炼标准》实施推广教学光盘,进一步宣传推广《锻炼标准》的测试规程、方法和评价体系,指导和教授广大群众合理使用测试器材。
    据了解,像这样的“黑匣子”目前共有80套,将在培训结束后陆续下发给各区县和试点单位。张朝晖表示:“测试器材都很简单,但考虑到在先期推广中,如果让大家自己去东买一个西买一个,不仅不方便也不利于保管和使用,而且最初我们也需要有这么一套器材让大家去正规系统地了解达标测试。”不过他也表示,随着推广的逐步成熟,也不一定非要使用这套设备,“比如像折返跑,画条线也完全可以实现。”

研发测试软件 针对性引导百姓参与锻炼

    不仅是器材,现场测试软件也受到了培训学员的一致肯定。“特别方便,只要在软件里输入自己的姓名、年龄和性别,就能立刻知道自己是哪个组别,需要测试哪些项目。测试完成后,系统还会自动生成《评定报告》,显示分数、评价,以及简单的锻炼建议等等。”
    许多基层体育工作者对此感触很深:“虽然《锻炼标准》设计很细致,但如果要老百姓自己去查属于哪个组别,需要测试什么项目,特别是五类测试中还有一些是选测,还是比较麻烦的。一些老年人,可能你把标准给了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查。这个软件对《锻炼标准》在基层的普及推广,优势非常大。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方便。”
    这套测试软件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张朝晖表示,随着未来测试人数的不断扩大,软件中累积的数据也将成为北京市群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比如在全年的测试完成后,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组别对数据进行一个量化分析,就能知道可能某一类是大家都相对比较差的,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体质测试,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去指导大家锻炼。”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