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百姓身边的场地 予群众切身的便利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为盘活体育场馆资源出谋划策。

场地建设·规划先行

  有空的时候就会围着小区健步走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胡翎是积极践行全民健身的一员。对于百姓身边体育设施的建设,胡翎很感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虽然这些年各级政府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重视程度高了、投入更大了,但这与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百姓身边的体育设施与人口比例不相适应。”然而在拥挤的城市中寻找空地建设体育设施并非易事。对此,胡翎建议,在城市规划、新建小区时应预留体育用地。这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姚明认为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大多场馆是为了举办集中的、综合性的赛事设计建造,配置过高、过量,功能单一,造成运营成本过高。全民健身、日常办赛用不上、用不起,搞文艺演出软硬件设施不达标、不配套,造成在耗费国家行政拨款的同时,场馆闲置。二是选址远离城市核心区域,交通不便,人气不旺。三是所属系统分散,包括体育系统、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现有体制下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四是绝大部分大型场馆隶属行政、事业体制下,经营业绩与员工收入不挂钩,“多干多问题,少干少问题,不干没问题”,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五是场地一用就亏本,造成赛事举办成本高,运营商望而却步。六是安保压力大,在新形势下,主办方、承办方、场地方、管理监督方的沟通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开放保障·政策引领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男子举重队总教练陈文斌认为,当前一些场馆管理方受限于事业单位属性特点等,较难向社会开放。他建议,一些服务于运动队训练的场馆在满足日常训练需要之余,逐步公益性地对外开放。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支持。
  黑龙江黑河小学有着较为全面的体育设施,标准400米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等。既满足了学生日常的上课需求,也丰富了周边健身爱好者的健身选择。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说,目前学校在早晚对社会开放部分体育场地。目前从国家层面尚未理清和界定学校场地开放时校方与社会的责任,在配套机制和措施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针对自身和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对外开放。
  姚明建议,对于已建成且利用率不高的大型场馆,鼓励进行面向当地社区进行适应性改造,拓展使用功能,形成既能办比赛,又能搞演出的区域性文化地标。突破公共体育场馆现有运行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改制之后,政府得到资金,可以用于新的体育场馆建设,社会资本得到经营权,可以致力于体育设施的再开发、再利用。与此同时,对内建立责权利相符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赛事,拉动内需,惠及民生。在鼓励商业运营的同时,强调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政府与场馆之间可以签订公益准则,量化公益指标,政府改行政拨款为购买服务,继续发挥体育场馆的公益职能。
  “在今后的场馆建设过程中,建立包括政府、社会投资、体育产业、设计建设等多方的组织分工协作模式,改变体育场馆只为大型综合性赛事服务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群众性的体育文化需求,既要建好馆,又要用得上,养得起。”姚明建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