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祝村变迁记

  从繁峙县城向北6公里,没多远就来到三祝村。几年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23户、3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7户,184人,很多村民住在年久失修的窑洞中,村容村貌也不甚理想。在脱贫攻坚春风的吹拂下,2018年三祝村已经实现了整村脱贫,同年的“整村提升工程”,更是为村子带来了齐整的屋舍,整洁的环境,一应俱全的村委会、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健身广场、健身设施……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一口井发挥大作用

  距离5月10日机井首次出水已近一个月,握着汩汩出水的水管,57岁的帅计虎依旧笑得合不拢嘴。
  帅计虎是三祝村党支部书记,更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为了这口井,为了这捧水,三祝村已经足足等了60多年……
  “一直以来,村里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都要靠山泉水和雨水,也就是靠天吃饭,一旦遇上旱年,就是颗粒无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就一直希望打井,但这里地质状况复杂,一般井打到100米就能出水了,我们这起码要到300米。”帅计虎说。
  2001年开始,三祝村先后修建了两个蓄水池,让村民有了就近取水的地方,尽管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还是无法完全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向三祝村派驻了驻村第一书记,并在近两年给予了当地大量扶贫支持,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打井。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尤其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领域,解决三祝村季节性缺水的困难,经过与繁峙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深入沟通,国家体育总局提供了70万元资金用于三祝村打井。”驻村第一书记石刚对记者说。
  下探339米之后,地下水喷涌而出。帅计虎说:“一个月前机井出水,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像过节一样。”
  现在三祝村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清冽的自来水,不少村民还在院子里种下了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南瓜、杏等瓜果,不但解决了日常用水问题,也丰富了饮食的品种。
  一口井改善的不仅是三祝村的民生,还带来了全新的产业发展方向。石刚对记者说:“虽然小杂粮种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因为缺少有效组织、科学管理,村里小杂粮产量不高,对于村民增收效果不明显。机井打通之后,三祝村安装了全新的自动灌溉设备,100多亩小杂粮、西瓜有了稳定水源,不少村民都表示要扩大生产,丰富农产品种植品类,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下一步,针对三祝村小杂粮处于生产链前端,产品加工、包装能力不足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计划投资62万元,在距离三祝村不远的刁儿泉村成立小杂粮加工坊,解决周边几个小杂粮种植村的共性问题。为了打通销售渠道,三祝村还建起了“三祝村扶贫电商服务点”,计划从今年开始通过繁峙县的电商平台,将村里的小杂粮、西瓜、奶油南瓜等农副产品销往全国。

“输血更要造血”

  种植业之外,不少三祝村村民还发展了畜牧养殖业,主要是养羊。过去羊都养在村民家里,每次路过村路放羊,都会造成不小污染,影响村容村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凸显精准扶贫成效,国家体育总局于2018年资助10万元为三祝村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羊舍,放羊不必再走村路,村子整洁了,村民们幸福感、满意度大大提升。
  “扶贫不但要‘输血’,还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造血’。”石刚说。
  捐建羊舍是“输血”,创新扶贫模式,做大集体经济,让资金循环起来则是“造血”。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出资62万元用于畜牧养羊项目。其中32万元用于继续扩建1600平方米的羊舍,30万元用于流动资金购买母羊和种羊。这笔流动资金不再是直接资助给合作社或企业,而是由村集体牵头,和承办合作社签署协议,使用30万元流动资金要确保每年给村集体上缴5万元分红,5年合作期满后交还30万元本金,村集体可以继续用于畜牧业投入、种养循环等重点领域,让资金真正‘流动’起来。”石刚介绍说。
  全新的思路不但能提升精准扶贫的命中率,让村集体“更有钱、说话更硬气”,还实现了流动资金的高效利用,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村光伏发电的收益,三祝村也改变了之前直接发放给贫困户的粗放做法,认真研究这一扶贫产业的收益分配方案,最终决定除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无偿获得收益外,其他贫困户要通过参与公益劳动获得相应收入。
  现如今,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心气足了,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67岁的村民刘玉凤说:“没啥别的愿望,就想健健康康,多活几岁,好日子咋过都不够。”(转自6月10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