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脱贫路、腾飞路、幸福路


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宋三邦在村口介绍路况

黄芪扶贫车间

  从山西代县胡峪乡分水岭—枣林段公路蜿蜒而上,最终能爬升到海拔1800多米的分水岭村。由于地势险要,分水岭村及周边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如今,特殊的地理位置却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掣肘。
  “胡峪乡是代县交通最不便的一个乡,全乡几乎都被群山、坡地环绕,给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的交通出行、就业打工、贸易往来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胡峪乡党委书记乔建平介绍说。
  出行本就不便,路况又不给力,每逢下雨,山体滑坡、雨水淹路是家常便饭,“晴通雨堵”成了该路段的常态。2019年7月28日,分水岭—枣林段公路又因为强降雨严重损毁,中断交通长达24小时,客运班车不能通行,农产品无法运输,沿线两所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今年63岁的分水岭村党支部书记宋三邦上世纪70年代初曾和村民们一起参与过分水岭—枣林段公路的建设,宋三邦回忆说:“当年为了节约成本,道路主要以砂砾路为主,路面没有硬化,排水设施不足,一到下雨路就不通,山上还不时落下石头,不得已我们专门在路段起始点修建了5间养路房,以防道路意外事故。”
  如今,宋三邦亲眼见证了“50岁”的分水岭—枣林段公路旧貌换新颜。
  经过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扶贫组与代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乡村两级党委的深入沟通,按照“满足群众所需、所期、所盼,坚持惠及民生、百姓急需、符合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原则,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扶贫专用资金240余万元,用于全长3.769公里的该路段的修复提升,如今,施工工作已基本完成,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代县交通局副局长柴宏义介绍说:“修复工程对路基、路面进行了全面提升,路基加设了厚水稳碎石基层20厘米,对原有路基也进行了抬升,大大提高了公路的排水能力;路面除了进行了拓宽,还铺设了5厘米的沥青,路面平整度、强度大大改善。过去县交通局每年都要支出10余万用于该路段养护,如今,新路段的正常使用年限至少将达到8年。”
  和记者一同坐在进村的车上,宋三邦激动地说:“没路的时候,村里人出来要走几天山路。几十年前通了公路,可一旦下雨,不到4公里的路就要走几个小时。现在,无论啥时候,20分钟准能走完。”
  一条路不仅改善了分水岭村及周边10余个村庄、1089名村民的出行状况,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
  近些年,针对分水岭村耕地少、荒坡多的实际情况,当地大力开展黄芪种植,陆续已播种4000多亩,带动了当地数百名贫困户脱贫。遗憾的是,由于交通不便,当地黄芪企业贸易运输一直存在困难,尤其是向需求大县山阴县、应县的运输渠道不够通畅。分水岭—枣林段公路整体提升后,为进一步打通路网提供了可能。柴宏义表示,当地交通部门将在分水岭—枣林段公路的基础上,投资兴建通往山阴县、应县的公路,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路通了,分水岭村村民的心气更高了。除了黄芪种植,他们也想在村庄另一大支柱产业畜牧业养牛发力。多年来,分水岭村牛种都是土黄牛,出肉率相对较低,经济收入也有限。得知这一情况,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扶贫组经过审慎的前期调研,向国家体育总局申请了9.6万元用于购买4头西蒙达尔种牛,改善当地黄牛品种,并帮助村里建立了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巩固脱贫成果,跑好“最后一公里”。同样也是村里养牛大户的宋三邦表示,新牛种保守估计将为养殖户带来每头3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增长,按照全村500头牛的总数,整体增收可达150万元以上。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扶贫组还计划继续资助该乡进行牛种改良。“送牛上门”之外,还不忘送技术,通过与县畜牧中心合作,国家体育总局驻山西扶贫组协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专家,将于6月中旬开始对全县畜牧养殖骨干500人进行畜牧繁殖受精技术、疾病防治、养殖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随着当地畜牧业的提质增效,分水岭村黄芪种植加工企业也希望利用现有优势,发展黄芪和畜牧业“种养循环”的新模式,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下山的路上,望着全新的分水岭—枣林段公路,乔建平动情地说:“这真是一条脱贫路、腾飞路、幸福路。” (转自6月15日《中国体育报》01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