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奥体中心赛后利用 公益、效益双丰收

    被称为“东荷西柳”的济南奥体中心,是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经过十一运洗礼,成为“齐鲁文化新地标”。三年转瞬即逝,如今的济南奥体中心已成功实现了由赛事保障型向经营服务型的华丽转变,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直以来,奥运会赛后场馆利用都被公认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济南奥体中心总投资35亿元,一年的维护费、建设费需近3800万元,水、电、暖、绿化等基本管护每天也得10万多元。在如此成本压力之下,奥体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在赛后利用难题中漂亮“突围”,全运赛事结束后就创造出“当年投入运营、当年收支基本平衡”的佳绩,提前两年实现了市政府提出的三年目标。2010年,实现运营收入3699万元,比原计划1500万元的任务超收2100万元,成为国内大型综合体育场馆成功运营的范例。2011年实现运营收入3903万元,而今年创收有望突破4000万元。两年半时间里,实现运营收入总计9427万元,纳缴税金772万元。
    从这些数字中看出,济南奥体中心已经顺利且迅速地完成从赛事保障型向经营服务型转换。中心书记裴长宝介绍了其赛后利用的经验:一是充分利用场馆资源搞好开发经营,二是全面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另外在场馆规划时就考虑赛后利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济南奥体中心破土动工。此前,省市领导和参建各方曾就奥体中心的赛后利用问题进行过深入调研,并通过媒体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经过反复论证,确立了“节能、环保、低碳、效益”的建设理念,在场馆结构布局上,立足于多功能、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兴建之初就为场馆的赛后利用设计方案,留出了空间。十一运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奥体中心就完成了内部设施改造,正式向公众开放。
    济南市奥体中心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某种程度决定了服务对象是老百姓。转型过程中,全民健身服务仍是重点。奥体中心先后开设游泳、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篮球、斯诺克、沙狐球、高尔夫、笼式足球、瑜伽、壁球等10余个健身项目,16片室外塑胶篮球场地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所有项目的收费价格均低于市区标准,老百姓只需花上20多元钱就可在清澈见底的衡温泳池中游一个半小时的泳,在国际比赛标准的网球场上打一个半小时的球。此外,还利用奥体平台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公益性群众健身活动,两年多来开展各类大型公益活动50余场次。
    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济南市奥体中心充分开发利用其有形和无形资源,以开展全民健身和商用房屋租赁为重点,深入发掘场馆的潜力。截至目前,一场三馆和室外场地常年全部对外开放以及承接比赛演出。场馆附属商用房开发面积7万平方米,已达到饱和状态。租赁价格每年以20%递增,主要布局包括大众健身、体育装备、健身普及、餐饮服务、汽车超市、文化传媒、企业办公等几大类。两年多商用租赁实现收入4865万元,健身开放收入1986万元,组织承办协办各类文体会展等活动225场次,实现收入1773万元。

(孙肖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