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五台山体育馆转型成群众健身好去处
夏末的午间,徜徉在五台山体育中心的健身长廊里,处处可见运动休闲的身影,激烈争抢的乒乓球场地吸引了记者驻足、拍照——
“姑娘,你是来采访的吧?”
“阿姨,您怎么看出来的?”
“五台山体育中心可是南京人民健身的好地方啊,来这里不是健身的就是采访的……”
是什么让这座拥有60年历史的体育场地如此有活力?又是什么让这座并不奢华的体育中心成为榜样?记者在采访调研后了解到,观念、机制和管理的转变和创新,盘活了场馆资源,将一个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打造成为年收入近7000万元的全民健身乐园。
观念转变创效益
环顾“五台山”的体育场馆,在跃动的健身人群中间,总会划过大幅的企业广告、横幅,让人眩目。在国内,能够将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美结合的,“五台山”算一家。
“体育场馆的公益属性不能变,服务全民健身的战略方向不能变,而场馆的经营管理也不能丢。”中心主任许建平告诉记者,作为全省最大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体育中心依照“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根本宗旨,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群众性多元化体系,通过场馆开放、体育竞赛、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广告经营等经营方式实现年经营收入6500多万元,利润考核指标从1995年的200万元开始递增,最高达到920万元,其中本体收入比重超过70%,“最终这些收入又会反哺公益,服务全民健身”。如今,“五台山”每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200多场,接待群众超过450万人次。
向市场要效益,用效益反哺公益。“五台山”的冠名权开发就是一个缩影,早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五台山网球俱乐部就率先得到冠名,而从2004年开始体育中心尝试冠名权拍卖,如今“五台山”每年总冠名金额达到259万元。“但是‘五台山’的品牌不能丢,他的专业服务在体育健身市场是一块招牌”,于是该体育中心成为全国体育系统第一家拥有自主商标的单位——“五台山”体育服务商标于2004年正式注册。
机制创新思路活
从“五台山”来,到“五台山”去,是许建平的真实写照,“这里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由五台山培养,最终回报五台山”。许建平告诉记者,这是“五台山”的优势,决定了“五台山”专业的健身服务水平和吃苦耐劳精神,但也是运营管理的瓶颈,毕竟“大锅饭”不好吃。
1995年,江苏省体委在五台山体育中心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革就是建设、开放才能发展”的思路,放三权(经营、人事、分配)、保三利(国家、集体、个人)、争三益(经济、社会、人才),以新的机制造就新的职工队伍,通过签订部门经济责任书的形式,体育中心各下属单位成为“职责明确、经营自主、单独核算、按项考核”的经营实体。据介绍,中心实行全员竞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绩效考核。通过机制转换,充分调动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老场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每到年底,我们会进行各种‘卫士’、‘标兵’的评比,戴红花、发奖金,那时真的让人羡慕啊!”许建平兑现了对员工的承诺。
“管理输出”创品牌
观念变了,机制新了,“五台山”开始创建和推广自己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场馆做得再好,也得通过标准的形式进行复制。”许建平告诉记者,“五台山”健身会所早在2007年就被授予了体育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正是因为其示范作用,所以即使数千元的会员卡也依然吸引了众多的健身爱好者。到了2009年,“五台山”的健身会馆、游泳馆、网球馆、保龄球馆、综合馆也先后获得了体育服务认证证书。
标准化的管理让“五台山”品牌在全省迅速释放,许建平向记者介绍,“虽然我们中心只有四片网球场,但是‘五台山’的网球培训已经拓展到了社区,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健身会馆也正在与强势地产商捆绑,实现合作共赢;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五台山’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开办了‘五台山’游泳馆江北分馆,有效整合了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优势资源,创新了体教结合的方式,而当地政府也称赞‘五台山’协助区政府完善了全面健身的‘四个一’工程。”
而在游泳馆内,记者也看到每天上午的场馆空闲时间排满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课;保龄球馆也依托培训基地的优势,以培训育市场,以比赛促开放。数据显示,去年“五台山”中心各场馆的培训人数超过10万人次,培训收入超过500万元。
五台山体育中心的管理运营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今,五台山体育中心已经与辽宁葫芦岛体育中心以及省内的宿迁、高淳、六合、沭阳、吴中等县(区)体育场馆就托管事宜进行洽谈。
(马敏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