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公共体育设施力求五年内实现全覆盖
记者近日路过广州市天河区育蕾小区,绿树下,锦花边,有一健身路径,不少市民正在健身。王伯与老伴和孙女快乐地扭着腰,或对着健身器材耍起太极,其乐融融。“以前我们锻炼,要跑到几百米开外的天河体育中心,现在好多了,一出家门口就能锻炼。”王伯幸福地说。
王伯的话充分凸显了广东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曾晓红欣喜地告诉记者,广东省100%的行政村已实现了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而乡镇、县区、地市一级的公共体育设施,最快将在2017年实现全覆盖。具体体现在“四个每”:
每个地级市建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和2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园);
每个县(市)建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和1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园)。每个市辖区建有体育馆(或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室内全民健身中心)、游泳池、体育场(或1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
每个乡镇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每个街道建有占地1500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小广场;
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篮球场、两张室外球台。每个社区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曾晓红说,去年以来,广东省政府“重磅出击”,连续出台《关于加快转变我省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和《广东省群众体育工作方案》等3份有关群众体育的文件。去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更是批示,“市及市以下各级体育部门就是以群众体育为中心,并以此为主来安排工作、考核绩效。”去年10月,汪洋将开展群众性体育工作方案列为改善民生十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9月,汪洋在广州听取了广东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工作情况汇报后强调,加快推进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体育的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体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发展新路子。要推动体育发展理念从单纯重成绩、重奖牌向以人为本、服务民生转变,让全社会认识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还能丰富人的生活,拓展人的能力。
广东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何帆告诉记者,广东省体育局近年来更是连续印发了《广东省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办法(2011-2015)》、《广东省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维修办法》和《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指导意见》等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文件,秉承坚持相适应、相配套的理念,坚持功能与需要相结合,坚持规模与效益的统一等“三个坚持”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原则,通过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政策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及提高体育彩票公益金返还县区比例等激励机制,以着力在构建政策和投入机制上下工夫,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的保障;着力在承办国内外大型活动上下工夫,大力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着力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上下工夫,配套建设群众身边的场地;着力在提高现有体育设施利用率上下工夫,缓解群众健身与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作为加快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广东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各地公共体育设施的持续发展。
曾晓红表示,有“三个坚持”、“四个着力”的“保驾护航”,广东公共体育设施5年内全覆盖必将实现。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四个每”,造就广东“四个美”:
“体质美”,广东人的体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00年、2005年广东国民体质达到“合格”标准以上的人数比例有所增长;
“环境美”,农村、社区环境逐渐变美,如“十一五”期间,肇庆市德庆县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与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结合,被群众誉为民心工程;
“风尚美”,群众参与科学体育锻炼蔚然成风,通过宣传发动、科学引导、网络辅导、活动推进等途径,使广大群众提高对健身的认识,体验科学锻炼带来的乐趣;
“和谐美”,体育健身正成为南粤人民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生活要素,成为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遍布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方便了群众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多了,纠纷少了,社会更加和谐。
(黄心豪 吴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