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业匹配、三地融合”为体育出谋划策

    日前,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的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结题,记者有机会到现场参加了结题鉴定报告会。
    课题结题报告提出了很多叹为观止的观点,比如“六域联动”,即建立体育与文化、休闲、健康、旅游等产业领域的嵌合和联动机制等。但令我们这些做群体工作的媒体人印象最深的是,课题提出的“三业匹配”与“三地融合”理念,让很多长久困扰的问题茅塞顿开。
    “三业”匹配是指建立体育产业与体育职业、体育专业之间的匹配与顺应机制。中国要想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人才不足、劳动力市场萎靡的状况,必须注意体育产业与体育就业市场、体育职业之间的顺应与匹配;体育产业与体育高等教育、体育学业之间的顺应与匹配。课题组揭示我国行业和产业分类中体育定位的演进、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中体育人才培养的思路、职业和就业管理中体育类专业的划分,目的就是要彰显当下我国体育行业和产业、体育学业和专业整体上规模有限的现实,也是要凸显目前整个体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有机联系不够或者说体育界主动对外辐射的意识不够的现状。而这两者,恰恰是体育职业产生、发展和演进的根基和命脉。
    记者感觉到现实也的确如此,比如不少体育院校都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但学生就业并不理想。体育是一项万古长青的事业,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方兴未艾的体育行业充满兴趣、对投身体育满怀激情时,我们的体育职业才能在文明的律动和生命的脉动中展现她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建成小康社会、提升人口红利、推进城镇化、建设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必须做到专业与职业与产业的匹配。
    “三地”融合,是指重构体育用地与居住绿地、公园绿地之间的规划,提升其健身、休憩功能。
    在我国一边是人均不足1.5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一边是大规模土地使用后打响的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保卫战,一边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大片公园绿地、居住绿地的“只可远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为体育活动专门开辟新的地盘显然较为棘手。但是如果能将“只可远观”城市居住绿地和公园绿地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开发,充分发掘其本身具有的游憩、健身功能,让绿地“可亲近”,这不仅可以提高这两类绿地的利用率,还可以缓解我国长期以来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供求失衡的矛盾。
    在体育场地面积绝对数量供给不足,已有设施利用率低,财政支出水平和土地供应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以超常规的速度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场地面积拥有量,或者专门为体育锻炼场地开辟出新的空间显然不现实,因此,将现有的大片“仅供观赏”的公园绿地和居住绿地与体育活动用地进行整合,让运动场所进绿地,以缓解体育健身场地供需失衡的矛盾不失为明智之举。

(曹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