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体育场馆创新经营各方评说谋发展
无锡BCO模式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各方人士又是如何看待?
多元化齐探索 整合发展格局
无锡体管中心所在的江苏省在加强体育场馆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成绩斐然。除无锡体管中心场馆运营管理的BCO模式外,还有以五台山体育中心为代表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模式,以南京奥体中心、常州奥体中心为代表的公司化运营模式等,形成了多元的场馆运营管理模式。
据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颜争鸣介绍,近年来,江苏省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继续深化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新模式,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发展。同时,在提升服务、深化合作、扩大平台上下工夫,实现体育场馆服务标准化、现代化、集聚化,推动形成新的体育场馆集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场馆整合发展能力和综合效益。“无锡在标准化、现代化方面工作做得不错。”颜争鸣说道。
树立大体育观 打造专业团队
同济大学MPA中心主任周向红教授及其团队从2008年开始观察和研究无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CO模式”。“BCO模式其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通过机制创新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无锡模式优越性在于解决了现行管理体制内国有资产运营主体困境,通过制度设计清晰了所有权、经营权的边界。”周向红认为,无锡BCO模式的成功探索为体育场馆运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大体育的格局。从宏观层面,需要确立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根本目标,明确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导体育产业布局;从中观层面,优化和完善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服务业比重;从微观层面上,鼓励体育产业组织市场化运作。二是有专业的运营团队。无锡体育场馆能够运营得好,和它有一批具有管理经验、市场眼光的运营团队是密不可分的。三是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系统的培训。制度化管理和系统的培训使员工从体育人向职业化转变,有效提升了团队的素质和执行力。
发挥企业优势 盘活场馆资源
由事业单位管理转为由运营公司进行企业化经营,是无锡BCO模式与传统大型体育场馆管理最大的不同。中国体育场馆协会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谭建湘认为,无锡BCO模式与传统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具有对外、对内两方面优势。
对外,场馆运营平台——公司更有灵活性。公司是市场的独立法人,可以与社会积极合作,把场馆变成市场要素。有场馆做基础,公司可以投资引进赛事,可以开展活动、办俱乐部。
对内,企业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经济效益挂钩,使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更好发挥。
扩大服务功能 走规模化道路
无锡市体管中心与学校体育场馆合作,以“管理输出”的方式实现多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大大增加了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供给。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表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在相关法规中已有涉及,全国各地也以不同方式进行尝试。但从目前状况看,学校对体育设施只是向社会开门而不是开放,存在责任划分、安全隐患、场馆损坏等问题。无锡体育与教育部门跨界合作,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学校体育场馆由专业化团队运营,能够对场馆设施进行专业维护,并确保运营安全;其次,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团队提前介入,在学校体育场馆改造之前,就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措施,为日后开放做了提前准备;最后,可以保证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放,以低廉的收费最大化利用场馆资源满足周边居民的体育健身需求。目前,欧美等体育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委托运营是较为常见的管理方式之一。可以说,无锡BCO模式是符合国际发展方向的。
南京体育学院教授王进认为,“跨界合作经营”解决了群众健身的三个难题。第一是解决了“想健身”的问题,通过开发学校体育设施,激发学生和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引导群众养成健身习惯;第二是解决“哪健身”的问题,通过运营学校体育设施,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第三是解决“能健身”的问题,通过专业化运营团队运作学校体育设施,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杨天婴 丰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