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大有潜力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随后在11月7日,第八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在成都举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饶远在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我国民族民间体育旅游发展探索》,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强烈关注。
    “其实我很早就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了,”饶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的任务,将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列为国家体育产业的新型业态,充分肯定了少数民族体育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历史机遇。
    “这是一件大好事,”饶远继续介绍说,“国家在1996年就提出体育产业的概念,而于2000年明确提出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是个契机,它扩展了当地产业发展空间,填补了产业发展空白。我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将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传统体育资源三个要素整合了起来。”在2014年底国务院明确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提到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之后,饶远多年来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具价值,他在全国各地演讲、报告的日程更加忙碌。
    在饶远看来,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具有几个特征,首先具有生态性,它与自然生态相贴和,依据当地的湖光山色来开发利用、保护环境、减少投资;其次是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形态,可以根据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形态来发展;第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发展特征;第四具有文化性,每个民族背后都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对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饶远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云南著名的石林风景区。过去游客去那里游览完没什么可玩的,景区到了下午和晚上几乎没有游客,周围的宾馆也门可罗雀。后来他们与周围的村寨合作开发了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进行民族歌舞、斗鸡斗牛、摔跤等火把节活动,成功地把“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饶远认为,少数民族体育产业产品类型大致有那么几种:观赏类、健身类、竞技类、探险类、参与类以及相关民族体育纪念品类,这里面无论哪种形式都可以根据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来加以利用开发。那么,如何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呢?饶远认为,首先需要推进少数民族体育人才的培养及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现在少数民族村落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传承主体缺失,而像云南民族村那样集中了青年人才长期系统不间断培训的形式就很值得赞许,可以通过开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把年轻人吸引回来、留下来。其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发运作模式上也有很多选择,可以考虑农家乐形式,比如云南红河州弥勒县的可邑村,整村开发了摔跤、阿细跳月等少数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吸引了游客前往。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少数民族地区的节庆文化来开展活动,利用各大景区公园和城市广场来进行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开发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有一些餐饮业加入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推广的行列中,部分合适的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品牌还可以推向市场,进行拍卖或者由社会资源买断进行深层次开发。

许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