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奥体中心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构建“四大体系” 提升服务水平

    常州奥体中心占地面积近30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2008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主要包括“一场两馆三中心”,即:体育场、体育馆、网球馆、游泳跳水中心、会展中心、乒羽中心,是常州地区最大的综合功能基地和体育公园,定位为“市民健身的乐园,竞技体育的基地,国际商务的平台,文化繁荣的窗口”。
    为实现建设、运营的无缝对接,2007年4月,经常州市政府批复同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公司——常州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权负责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经营管理。产业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通过构建“专业化的办赛保障体系、健身服务体系、场馆运营管理体系及创新灵活的市场运作体系,不断提升场馆公共服务水平。
    据公司总经理王伟明介绍,奥体中心先后承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世界跳水系列赛等国际国内比赛20余次600余场;运动健身服务人次逐年提升,室内健身突破35万人次每年,室外市民健身流量超过20万人次每年。此外,奥体中心配备的国家级体质监测中心免费为市民体质检测超过8000人次,并形成检测档案,并通过多种途径对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健身免费和优惠,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坚持了公益优先原则

    通过几年的努力,常州奥体中心在运营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保障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上不断提升,受到了当地市民的认可。

完善发展载体 培育潜在市场

    “常州奥体中心最根本的存在意义就是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参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王伟明认为,“作为体育产业从业者,要主动引导健身氛围,让百姓产生运动的愿望。让运动成为习惯,成为生活方式。”
    如何让运动成为群众的喜好?奥体中心分两个层面思考探索。
    第一个层面——成人运动健身。改变成人的运动喜好,难度大。奥体中心通过不断组织业余赛事及群众性体育活动吸引体育爱好者参与,发挥体育爱好者的引领示范作用。此外,积极参与政府购买的体育赛事活动,肩负政府推广体育运动的责任。
    第二个层面——青少年体育培训。除在奥体中心开设青少年业余体育项目培训外,产业公司正着手于全市范围设定培训点。只依靠奥体中心这个点,不能覆盖全市青少年业余体育教育这个面,产业公司正探索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
    “青少年体育培训做好了,就真正把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氛围和基础做起来了。只有把基础做好,增大需求,才能培育市场。”王伟明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到“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常州奥体中心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对学校体育教育是有利的支撑。

整合优势资源 探索集约模式

    2013年,奥体中心有效探索了体育资源集约化发展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江苏省首个体育产业集约化运作单位。公司目前下辖场馆经营、物业管理、剧院经营、江苏女排俱乐部及体育咨询等11家子公司2家分公司。重点探索体育与教育事业的有机融合,尝试“游泳普及教育”试行,并在周边学校推行。
    “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整合资源,把奥体中心放在体育产业范围里运行发展。”王伟明认为,体育市场与其他市场有差异,原因是它还没有完全成熟。“纯粹按照发展产业的模式来运行体育产业,还有难度,首先要做的是培育市场。我们的场地,只要群众想运动,他们随时可以进来,有群众需求才有市场。”
    关于市场探索,奥体中心四步走:首先在各个区布点全民健身中心,尽可能地与学校结合。其次,统一管理学校的室外田径场地,让每一个布点具备小型体育中心的基本功能,实现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再次,要求所有的服务标准和功能按照常州奥体中心的标准执行。最后,在市、区、街道、学校,规划布点健身俱乐部,在周边区县建立新的运动中心,实行“投资、建立、管理”一体化。通过一系列举措,解决了常州健身服务全覆盖、均等化问题,树立“奥体品牌”。

    在常州,奥体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丰佳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