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百姓谋福——“青海思路”探究(下)

    “射箭比赛计划参赛名额是1600人,现在看1800也不够。”青海省体育局副局长才让太感慨道。
    环湖赛的硝烟尚未消散,射箭、徒步等活动又将展开,在青海体育人的眼中,如何为百姓提供更为广阔的健身、运动平台,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大赛引领体育健身热

    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为标准,近年来青海省已经打造了六大品牌赛事。六大赛充分将各自的项目特点和青海省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相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为民谋福出发,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六大赛就在身边。
    环湖赛、黄河挑战赛、国际攀岩赛都是高级别、高水平赛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际顶尖运动员的精彩表演;行走中华水塔、岗什卡登山滑雪、民族射箭从全民健身的角度入手,适合普通群众参与,人人都是赛场上的主角。
    六大品牌赛事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了青海各族群众的自豪感,加强了各族群众的健身意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青海这个多民族省份,体育在各民族群众之间产生了独特魅力。多巴基地主任刘兴海举了一个例子,“青海湖经常有骑行和徒步的运动爱好者,当地的藏族同胞经常会把自家的酥油茶端出来,还会请他们到家中歇脚。遇见藏语、汉语不通的时候,大家还会用英语打招呼。这个时候,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民族,都能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热情。”

为群众健身办实事

    群众的健身热情被点燃,青海省政府和青海省体育局对体育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
    青海省体育局规财处副处长范军介绍,省体育局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规范项目资金使用,项目资金向基层走,通过现场办公,把好的经验带给各州市县。范军介绍,2015年安排给青海各体育协会项目资金800万元,器材配套资金1200万元,这两个数字都大大多于去年。
    群体处处长高学林介绍,截至2014年底,青海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1.62平方米,各市州县公共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70万,约占全省总人数的29.3%,社会指导员人数为5087人,各类体育社团达376个,各类俱乐部、各类活动站点3000余个。全省共有徒步、民间射箭、登山、攀岩、滑雪、自行车、自驾车等各类体育营地35个,有20个项目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推荐项目,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1500人。
    在加大全民健身投入的同时,青海省也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争取更多资金、产业支持。
    今年6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青海成为全国第二个正式出台实施意见的省份,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张宁表示,实施意见是近年来青海省最有含金量的一份体育文件。

强筋骨 添智慧 促团结 保平安

    张宁说,青海是三江之源,是全国乃至全球非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保护要摆在第一的位置,要以生态保护去统领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青海是多民族地区,要抓好地区稳定,发展美丽、和谐青海。
    张宁介绍,青海省体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青海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全民健身“三纳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广泛发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青海省体育局大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省、州市、县、乡、村五级体系,前四级覆盖率达到84%,同时结合各地乡镇和村庄的特点,打造健身路径、安置健身器材,修建了篮球场、射箭场等健身场所。
    张宁还特别提到了公共健身“七进”中的最大特色——进寺院。“目前公共健身服务主要进入了藏区的寺院,深受欢迎,尤其是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全省660家寺院,覆盖率达到90%。”可以说,这些措施不仅为寺院送去了健康和活力,更是尊重宗教信仰,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措施。
    张宁表示:“强筋骨,添智慧,促团结,保平安,紧贴青海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局,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口号,也是我们的目标。”
    后记:一切从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青海本地实际情况,不向经济、地域等客观条件妥协,以国际标准要求自己,努力争创国际一流,为百姓谋福,为体育奉献,为中国添彩,这就是青海体育的一个重要思路。
    在采访中,记者深刻体会到青海体育人有着动脑创新、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秀品质,以及青海思路的与众不同和卓有成效,按照这样的思路前行,青海体育未来大有可为,前景美好。

(扈建华 王向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