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彩从业者陈文清谈领会任务执行重在领会

    我到体彩工作后,也时常遇到类似问题。领导说一部下只做一,有时还“打折”。对领导意图、任务要求的领会存有较大偏差,执行时自然就会走样、不达目的。
    一、领会任务偏差的表现
    授意时一知半解。接受领导口头授意时,并未完全听清领导的本意,但由于怕领导说自己理解能力差、反应慢,不敢当面提问,更不敢提“为什么”,只好轻率、违心地回答“明白”。
    理解时生搬硬套。在理解领导授意时,习惯于照话直录,正如本文开首故事中的小张那样机械套搬,从表面上孤立地去理解;有的拘泥于只言片语,理解时不全面、不完整,缺乏综合思考,并未搞清领导的真实意图。由于受意模糊不清,理解“卡壳”。
    贯彻时唯命是从。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愿多动脑筋。建议不敢提,问题不敢指。
    处置时固执己见。在听领导讲授意图时自以为是,不认同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喜欢按自己的“口味”取舍,与己观点不同就不往下听。更有甚者,自恃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对领导意图你按你的意思说、我按我的想法办。
    二、领会“打折”的原因
    沟通不对称。良好的沟通并非易事。有专家提出“沟通漏斗定律”,也叫“沟通二八定律”:通常,一个人只能说出心中所想的80%,但对方最多听到60%,听懂的只有40%,执行时只有20%。沟通“漏斗”是客观存在且不可避免的。它是导致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下降的普遍原因。体彩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沟通往往都有这种现象。比如开展营销活动培训时,由于文化水平、专业知识等原因,业主销售员大多领会80%;真正理解、消化的要“打折”;销售员回店后介绍给彩民往往产生遗漏又“打折”;彩民收到活动的信息量减少,实际领会很难超过20%。
    情绪不合适。如果沟通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所以沟通之前,情绪一定要梳理好,不然误会只会越来越深。有一个实例,说的是专管员小王前晚和家人闹不愉快,到老吴的网点检查宣传物料,看到张贴不到位,正好老吴这几天与邻居有纠纷,两人本来是讲工作,最后争执起来。
    授意不具体。由于领导交代工作意图的时机、场合和方法不同,领会起来有难有易,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意图表达十分明确、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模糊。
    能力不够用。领导和下属由于经历、阅历、能力不同,领导在简短授意时,下属因理解能力不够往往听的是片断的意见、不能完全领会领导的真正意图。
    三、领会任务的方法
    对于一线体彩工作人员和销售员来说,大家都希望领导布置任务能具体明确,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体彩管理机构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中层干部和文秘要不断提高观察力和理解力,善于学习研究领导工作方法。这是机关工作人员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素养。要完全、真正领会领导意图,就要抓住以下几点:
    在全局思考上与领导“同心”。要掌握单位工作总体形势、总体布局和总体进展,主动与领导沟通,与领导取得一致性共识,逐渐使领导本来不成熟的想法趋于成熟,非确定性的意图上升为确定性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上升为具有某种特色的意图,从而准确而富有创造性地领会好领导的意图。
    在整体设计上与领导“同位”。领导的意图往往从整体谋划上进行“顶层设计”。善于站在领导的高度在重大决策部署、重大问题决定、重点工作推进中观察思考问题。
    在风格研究上与领导“同向”。不同领导性格、能力、工作方式、表达方式不同,其授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授意程度上看,有简洁式的,有详细式的;从授意的内容上看,有观点式的,有素材式的;从授意的方式上看,有直接式的,有间接式的等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接受和领会不同类型领导意图的本领,适应领导者的特点。
    在意图把握上与领导“同步”。从把握领导意图的实质上领会领导意图。领导意图有明示性意图和暗示性意图、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总体工作意图和具体工作意图之分。无论哪种领导意图,部属都要注意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强烈的“对表意识”,执行时才会同频共振。为此要做到:对明示性意图,要坚决照办;对暗示性意图,要心领神会;对非确定性意图,要补充完善;对确定性意图,要如实贯彻;对总体工作意图,要始终遵循;对具体工作意图,要灵活执行。
    有的读者也许会问:以上“四同”标准要求太高,很难做到;真要做到,那我也不是一般职工,可以当领导了。我说,那就对了。难道低标准、低要求,你能进步大、提高快?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
    从信息沟通双向性分析,以上所述是下级对上级的任务领会。当然还有上级领导对下级领会是否领会。领导在布置任务时要注意从部下的身体语言和其他言行中察觉其是否真正领会。对于重大任务的布置要求,这是一个很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程序。下级没有真正、完全领会,执行就有“肠梗阻”。这真是一个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提醒领导的是:下达任务时不仅要讲清意见,而且要讲明意图;交代任务后,不妨问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作者申明:未经本人允许,不得转载此文。

(陈文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