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大众需要“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思考

    2015年改革内涵的最大变化,是加上了“供给侧”的前置定语,显然这意味着未来改革重点要放在供给端上。再加上这几年一直强调的“结构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了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词。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发布的公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五大政策”的支柱,是为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直接目的是扩大有效供给。体育市场有没有“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当然有了,而且相当普遍。
    比如说,老百姓对健身场地的需求。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提供的信息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现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不及美国同时期相应数字的十分之一。一方面是场地的匮乏,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已建场馆、场地的闲置。且不说利用率相对较差的综合性、大型场馆,学校场馆的使用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一次讲话中披露,全国的体育场馆66%是在学校,但是开放率不足三分之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教育系统所管理的体育场馆达到66.05万个,面积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面积的53.01%。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综合性、大型场馆不同,学校场馆就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就是用不了”。学校有学校的难处,但真得就解决不了?解决不了这一“瓶颈”,产品与需求这“最后这一公里”就没法实现对接。
    再有我们提供的产品结构、服务对象也还存在很多偏差。比如场地这一块,由中国体育彩票为主体建设起来的全民健身路径已在中国遍地开花,但它更多应对的是退休老年群体。而以上班族、中青年人群为主体的社区体育中心仍是我们场地供应的一块短板。在体育产业发达的欧美,比如法国这样的体育设施、场馆超过了32万个,德国也超过了23万个。英国体育理事会更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制定了一个标准,要求每2.5万人的社区就需要建设一个社区体育中心。而我们现在还在为小区体育设施被占用做无奈的抗争。
    最后就是产品品质与服务问题,买的健身卡消费没多久,场馆就人去楼空。即便提供了服务,健身后想进更衣室、洗浴间还无处下脚,游泳池里的水时不时被卫生防疫部门检测不合格……这样的环境、这样服务能让健身者乐意消费吗?
    现在国内民众腰包里有钱了,到海外抢购,甚至买断货现象时常见诸报端。那是我们国内需求不能被国内供给满足的表现,是总供给过剩下对新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我们的场馆、我们的竞赛、我们的体育用品企业提供的产品难道不是这样?加大产品投入是需要的,尤其是仍在萌芽状况的体育消费需求,但更关键的还是如何确保“有效供给”,否则,生产方提供的再多它仍然是个“闲置产品”。
    解决新常态下供给问题,需要新思路。体育消费的拉动同样如此。

(周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