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昌盛繁荣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江苏经济发达、文体昌盛,体育产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民生大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一、江苏体育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下发后,江苏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并从2011年起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下发后,省政府很快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文件充分体现江苏特色,力求做到率先发展。目前,江苏体育产业呈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主体壮大、多元投入、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产业规模、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高。
(一)规模总量逐步扩大。2011至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从业人员等主要指标均呈较快增长态势。2014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约为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8%,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二。
(二)政府引导作用彰显。江苏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明确各级政府发展体育产业的职责。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年来,以资助、贴息等方式扶持发展体育产业;在省级引导资金的带动下,8个省辖市、5个县(市、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三)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创新发展,多元投入格局日益形成。全省各级体育产业协会、联合会、商会相继成立,体育产业的放大效应进一步显现。
(四)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运作规范,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与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科技等行业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到2014年,我省实现全国体彩销量“九连冠”;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395项次,成为全国体育竞赛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五)品牌建设成效显现。涌现出南京边城、徐州军霞等一批知名企业;培育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国际品牌赛事;形成了以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等为代表的大型体育场馆品牌;打造了江阴海澜国际马术俱乐部、扬州红山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品牌。
(六)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正式组建,沿江、沿海、沿大运河体育产业带和环太湖、环洪泽湖生态体育产业圈等“三带两圈”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体育产业的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昆山、江阴、溧阳三市成功创建了全国首个以县域集群为主体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二、当前江苏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江苏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新的形势和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相比,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体育产业总量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偏低。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3%,有的甚至高达近4%。虽然近几年江苏体育产业增加值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并且增加值占比逐年递增,但总量仍然偏小,至2014年增加值占比都未超过1.1%,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体育产业品牌带动能力弱,缺少体育产业“航空母舰”。尽管江苏体育企业数量很多,但规模偏小、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以体育用品业为例,2014年江苏十大体育用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约50亿元。耐克公司高达27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0多亿元。
(三)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且结构性矛盾突出,体育消费市场有待拓展。我省大众体育健身消费意识不强,具有体育消费愿望和能力的人口比例不高,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低于北、上、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体育消费总额、参与体育消费的总人数、体育消费结构都存在差距,特别在体育消费结构上问题尤为突出,作为本体产业的体育服务业去年仅占体育产业的一成。
(四)体育场馆设施相对完善,产业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江苏基本形成省、市、县相对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尤其是县级体育场馆的数量、规模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但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拥有10万个座位的足球场及体育馆、橄榄球场和50多块室内外网球场的墨尔本市体育中心,善于创新、注重挖潜、效率很高,正式员工仅30人。
(五)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既熟悉体育工作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高端体育产业人才奇缺。如美国著名的体育经纪公司国际管理集团(IMG)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78个分支机构,雇员超过2000人,年收入逾10亿美元,其经营业务多样、营销手段先进。而至今为止,江苏尚未有一家专业化的体育经纪公司。
(六)体育产业统计工作严重滞后,统计指标体系仍是空白。目前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还不能适应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无法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估、引导和规范。虽然近期《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公布实施,但随着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应着力构建科学统一、权威规范、全面有效,能够衡量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符合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统计指标体系。
三、江苏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加强政府引导,激发市场活力,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参与主体,丰富供给内容,扩大消费需求,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良性互动。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大幅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指标居全国前列;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切实履行政府责任。把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抓紧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配套方案和措施,将体育产业增速、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数量等列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体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坚持以“大体育产业观”为引领,将体育产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定位、布局和谋划。将发展体育产业、培育引领体育消费作为拓展公共体育服务内涵的重要支撑,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的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建设板块。将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促进体育工作转型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发全民健身服务市场,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社会化发展模式,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产业支撑、拓展发展空间。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行体育领域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和管办分离,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探索多元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场馆品牌效应,完善大型体育场馆的综合功能,带动场馆功能、综合利用水平、服务能力和运营效能的整体提升。依托省级体育场馆、省辖市“两个中心”以及县级“新四个一”体育场馆群,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和功能区。放宽体育社会组织准入条件,推动由双重管理向直接登记转变。
(四)注重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打破行业分割和市场垄断,建立公开透明的体育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推进体育领域资源向社会开放,营造各类主体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通过全民健身拉动体育消费,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化、实体化建设,鼓励其在竞赛组织、技能培训、健身指导等方面参与市场运作。切实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市场管理法规,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五)促进产业相互融合。加强与优势产业跨界合作,推动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积极拓展新业态、培育新需求。重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大力推广“运动处方”,鼓励开办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积极打造促进国民体质健康的体育产业门类。提升体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推动体育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鼓励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加强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完善场地预订、门票销售、健身指导等服务。
(六)推动产业集约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示范效应。在引导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的骨干体育企业。打造一批体育产业集聚区和功能区,重视发挥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辐射作用,鼓励苏南各地积极创造条件融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继续开展创建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工作,培育一批体育器材特色乡镇。重点扶持省体育产业集团加快发展,推进和带动全省体育产业跨越发展和转型升级。
(七)扩大体育消费供给。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在推进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提档升级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场馆设施,同时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良好条件。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广武术、龙舟等传统项目,鼓励兴办户外、马术、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不断满足群众欣赏高水平赛事的需要。
(八)提高赛事运营水平。促进办赛主体多元化,鼓励发展专业化程度高的赛事运营企业,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赛事,推动本土赛事国际化进程。开展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联赛,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培育体育赛事中介市场,完善赛事产业链,开发赛事衍生产品,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
(九)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省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全省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措施,建立以投融资政策、税费价格政策、规划建设与土地政策等为主要内容,省、市、县相互衔接、协调一致、较为完善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搭建资源信息、金融资本、研究咨询等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和投资指南。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加大对体育产业人才创业创新扶持力度,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生产、服务和消费,在满足群众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江苏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良好的体育产业基础,借助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强劲东风,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布局,构筑品牌优势,推动集约发展,江苏体育产业一定能够跨越式发展,实现到2025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1.6%,基本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体育产业体系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