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难阻“下饺子”夏季游泳市场忧愁多

  入夏,桑拿天开始肆虐神州大地,泳池又热闹起来,但这项“消暑”运动也让不少游泳爱好者“上火”,平价的公共泳池人太多,人挤人跟下饺子一样。健身俱乐部和酒店的泳池环境确实好,但是价格令人望而却步。游一次泳就要两三百元,一般的工薪阶层消费不起。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哪些?记者为此到各大游泳馆进行走访。
    入夏以来,平价的公共泳池人满为患,每天几百人的接待量,这看起来真是一个“钱途”不错的行业。但高人气并没有带来良好的市场反应,泳池并不见增多,一些小区综合健身馆,主打的也是健身操和器械健身,游泳馆只是作为配套设施锦上添花。北京市靠近西大望路的一家健身会所的负责人表示,和其他健身项目相比,运营游泳馆投资大、维护成本高,这导致了游泳市场出现两种极端现象。第一种,压低价格,靠人流量来提高流水。第二种,高价筛客,降低成本。
    归根结底还是成本太高。游泳馆票价的成本,以北京市大多数游泳馆为例,规格为25米×15米,深水区水深1.8米—2米,浅水区深1.2米—1.45米的游泳池,总水量约600吨。按照当前商业用水每吨5.6元的市场价,加满一个泳池需要3300多元。据业内人士透露,多数游泳池每天更换约20% 的水,每天换水的费用就接近700元。
    除此之外,游泳馆每天还要对池水进行除尘、消毒,对馆内进行保洁,这项卫生费用支出每个月要超过2万元。游泳馆的池水必须循环过滤,一台水循环机2000多瓦,人多时必须几台机器同时开,再加上游泳池内的照明灯总瓦数超过2000瓦,电费也成为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此外,救生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人工成本也要从这个小池子产出,随着人工成本逐渐增加,经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酒店或健身会所的高档游泳馆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对人数有一定限制,单价自然更高,两三百元已经是触底的“低价”。此外,由于大多数游泳馆一年中只能使用三四个月,其他几个月时间不但没有收益,还要付出维护成本,旺季的压力再次翻倍。
    近两年,多地媒体报道当地游泳馆涨价引起市民热议。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游泳馆涨价实属无奈之举。随着国家要求游泳馆需要配备规范的照明,加大了对水质的监测,同时加强救援力量,每一项要求都意味着经营方的成本增加。用一位工作人员的话说,“不涨价就只能关门了。干别的也比这个赚的多。”
    “涨价”之后有人不满,但大多数采访者表示,合理的调价改善泳池水质,提高门槛减少客流也不错。但是在新增泳池数量不多,健身人群骤增的客观事实下,平价的公共泳池依然在“下饺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