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群众需要体育场地仍需扩容换代升级
位于上海徐家汇地区的“万体馆”一带,是一片聚集着上海体育场、上海体育馆、上海游泳馆等场馆设施的体育热土。作为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工作的体育记者,少不了往那边跑,因为那里世界性和全国性的比赛、综合性的全运会此起彼伏地举办,我也先后住过那里早先的“运动员之家”、后来建的“奥林匹克宾馆”和就在八万人体育场看台下的东亚酒店。
最早那片区域像一个体育训练基地,有运动队驻扎训练,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后来这里变成了开放式的区域,各种店铺、公司在这里安营扎寨,进入这里车水马龙的感觉很不适应:道路变窄了,车场停满了,走路要前后左右地不断躲避各种车辆。围绕八万人体育场走一圈,看到五湖四海的美食店铺圆形地展开,闹腾了许多,但感觉体育离老百姓更近了,而不是原来封闭式的体育专门人才的训练基地了,来这里晨晚练的人群、俱乐部健身的百姓也是络绎不绝。
全民健身的形势在这里已经很红火了,但绝不止于此。根据规划,这片区域要被一个叫“徐家汇体育公园”的名字所替代。到时候,该地区将提升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建设与之相匹配的运动场馆;对百姓健身需求量大的传统项目运动场所,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功能进行梳理扩容;安排与体育有关的展览展示和交流空间,定期举办体育运动、产业、体育名人、社区体育发展成果等相关展览;根据居民需求,配置符合未来生活发展趋势的社区级体育设施、串联现有的健身路径、改造局部路面等服务设施。建成之后,百姓的体育健身在这里将有更广阔的天地、更丰富的选择、更有序的享用。
从上海“万体馆”周边的体育场地不断升级换代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百姓的健身热情不断高涨、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是上海,整个华夏大地在体育人和全社会的努力下,近些年体育场馆不断增加。2003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场地总数量是85万个,十年之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则达到了169.46万个,发展之迅猛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超大型都市,因为体育基础设施的起点都不高,怎么建体育场馆,似乎都难以一下子满足所有百姓健身的需求,所以努力建设百姓身边的体育场地仍然是我们全民健身的重要工作之一。
体育场地之重要,就像一个健康的身躯足以承载能够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任一样,完备的体育场地可以容纳丰富多彩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纵横驰骋。所以,我们的百姓首先要有充足的从事运动的场地,才能形成越来越庞大的运动群体,并才能够最终产生各种文化需求、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