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并运行30周年

  2016年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并运行30周年。1986年7月,原国家体委把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将要新建的北郊体育场馆群正式定名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并组建了筹办机构。奥体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便由此展开。
    7月28日上午,奥体中心280多名在职、退休干部职工欢聚一堂,参加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并运行30年——奥体记忆”活动。在农转职工代表张启荣、建设者代表陈宝河、复转军人代表赵卫国3位退休同志的讲述和分享中,大家一起回顾了中心30年的风雨历程,回忆了奥体筹建及建设初期艰苦奋斗的岁月。外聘职工代表陈晓云和4位青年职工代表则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奥体记忆,表达了对前辈的感恩、对当下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憧憬。
    一个小时的活动庄重热烈,气氛感人,不少老同志在对过去的回忆中湿了眼眶,略显激动。退休职工张桂清说:“30年了,当年虽然条件艰苦大家却充满信念,今天在这里回忆起来,很感慨。中心现在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真的很欣慰。”
    “在建设与发展30年之际,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题就是不忘初心,继承老一辈奥体人吃苦耐劳、同心共济的品质,凝心聚力,始终坚持大型场馆的体育特性和公益属性。”奥体中心党委书记杨文说。
    30年来,奥体中心不仅积极承担全运会、大运会、奥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更注重履行大型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职能,借助体育场馆资源优势,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体育产业开发和体育文化建设,成为北京市及周边社区居民体育健身、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受到社会各界健身群众的好评。
    在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奥体中心贯彻国家有关大型体育场馆改革创新、免低收费、服务规范、综合评价、体育消费、管理办法等六个政策性文件精神,按照依托体育场馆、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场馆运营与管理,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难题,梳理总结发展经验,首次编制了《2012-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报告从“提炼奥体精神,引领事业发展;顺应社会要求,规划发展方向;开展文化建设,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为国增添光彩;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经营水平,推进产业发展;强化环保意识,助力生态建设;深入开展研究,创新发展思路;依托场馆资源,彰显公益属性;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职工权益;完善基础工作,规范日常管理;强化内控内审,严格规范履职;确定年度主题,推进工作开展”等14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心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目标方向、文化内涵、重要任务、基本职能、重要支柱、重要体现、必要举措、重要内容、安全保障、人才支撑、前提条件、法规约束、实现手段,总结了中心四年来的社会评价,为今后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助力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国第一个承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场馆群,奥体中心将继续秉承体育场馆应有的社会责任,坚守体育特性和公益属性,积极完成承担国家任务、发展体育事业、服务社会公益三大基本任务,努力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格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