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上虞推行“体育+”工程起模范效应

  体育公园一定得由体育部门建、管?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个区的妙招,是树立“大体育、大健康”概念,大力推行“体育+”工程,让一切皆有可能。
    二十四孝之一“孝女曹娥”的美丽传说诞生于此。曹娥江也是上虞的母亲河。位于嘉绍平原的曹娥江,有时温驯,有时狂野,尤其汛期经常闹闹“性子”。由此,在曹娥江两岸,筑起绵延数十公里的防洪堤。
    2006年,防洪堤悄然发生了变化。利用防洪堤的区域,渗透进体育元素,一座占地2000多亩的“上虞滨江体育公园”诞生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十多年来,政府已累计投入上亿元。一方面是硬件投入,包括园林绿化、体育设施、灯光照明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点缀其中,还包括一条3000米的健身步道、200多件户外健身器材等;另一方面是管理投入,据了解,这座完全敞开式的体育公园,常年全天候免费开放,仅保安、保洁人员就有100多人。
    昔日“洪水猛兽”安家的防洪堤,今朝摇身一变成为家门口的和谐家园。上虞区城区水利工程管理所主任陈苗芬对此有着切身感受。她介绍,自从滨江体育公园建成后,这里成了市民健身、休闲的集聚地,日接待健身人群最多时突破两万人次。尤其是盛夏季节,来这里健身、休闲、纳凉的络绎不绝,简直是人山人海。曹娥江沿线的振兴、滨江、鸿雁、金桂苑社区等,都是最直接的辐射区域,走出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公共健身场所。吕建平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每天都会到这里锻炼,他说:“之前去别的地方锻炼,环境大多不是很理想,在滨江体育公园打拳不仅环境好,健身设施还有专人管理、维护,体育部门还安排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学,感觉太好了!”
    水利+体育深度融合,老百姓受益,牵头部门也得到了“加分”。水利部门建体育公园,是不是“不务正业”?陈苗芬说,一开始她心里也犯嘀咕,“这不是多管闲事嘛!”不过很快就转变了想法,“防洪堤建成体育公园,功能多样、环境更美、利用率更高,防洪堤不仅成了景观带、体育场,也让水利部门更好地参与了社会治理,这是对我们工作外延的拓宽,尤其看到老百姓的点赞,自豪感是由衷的。”
    去年,浙江省体育局局长孙光明到上虞调研,在这里边走边聊,兴致盎然。末了,他说了一席意味深长的话,“县区一级的体育设施应该怎么建,来到这里我找到了答案。”他说,县区一级需要大型体育场馆,更需要像滨江体育公园一样,体育与规划、建设、水利等多部门联动联建让老百姓更贴近、更受益的健身场所。
    尝到甜头的上虞区教体局,开始沿曹娥江的防洪堤进行“复制”。目前,以滨江体育公园为模板,进行第二期体育公园的建设。记者采访时工程即将竣工,这是第一期的“转型升级版”——除继续实施“园林体育化”工程外,健身步道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健步道、骑行道隔离同行,这次甚至还把体育设施摆进了曹娥江,休闲皮划赛艇基地正在规划之中,“滨江水上体育公园”雏形渐显,旅游也开始融入“水利+体育”的组合中。就在曹娥江畔,浙江五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之一的“e游小镇”预计投资50亿元,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与对岸的上虞滨江体育公园相得益彰,形成体育的集聚效应。
    对于曹娥江畔防洪堤的嬗变,该区教体局副局长汪斌感慨良多。“原本在防洪堤的改造中,并没有体育方面的考虑。”十多年来教体局领导都换过几任了,但就滨江体育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工作,相互之间的对接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才有了现在人气爆棚的体育公园。“要使‘体育+’真正落到实处,体育部门必须要主动对接、提前对接、多方对接。”这是汪斌的心得。以成功打造上虞区滨江体育公园为范例,该区的“体育+”工程卓有成效,如“体育+农林”大力发展登山健身步道,“体育+旅游”打造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等,“大多数体育社团组织都在‘瘦身’,只有上虞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在‘增肥’,成员单位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了如今的26个,如把农林局等拉进这个‘大家庭’,有利于做好‘体育+’的文章。”汪斌介绍。
    好模范,人人学。记者了解到,由浙江省体育局、住建厅、水利厅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即将正式发布。《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融合整合,加强工作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共建体育健身设施,有序推进体育健身设施进公园。由点及面、由试点到推广,上虞滨江体育公园除了给当地百姓的健身带来便利,所创造的新模式,也给浙江体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