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作为今年体博会高峰论坛的全新板块,以“少年强中国强,开启中国体育新未来”为主题的2017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交流会于5月22日下午在上海举行。
“我国初中生每天能参与2小时体育活动的人数仅占8%,而美国这一数字是62.8%,日本则是65.4%。”据青少年体育研究权威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杨桦介绍,大连一所中学参加体育测试的20名学生中竟有一多半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到。2011年,民间少年足球赛,我国小学生身高优势明显,但体力体能严重不足,两次遭遇惨败。以一次登山活动为例,以日、韩学生为主的国际部全体学生都顺利到达山顶,中国学生中却有20多人因体力不支中途返回。杨桦认为,目前中国青少年的体能素质令人担忧,“高身材、低体质”让青少年显得“外强中干”,高身材的表象难掩体质差的现实。
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刘扶民发表了题为“把握改革发展主旋律,共同开创青少年体育新局面”的主旨演讲。刘扶民表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体育的发展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以及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都对青少年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各项身体素质和心智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锻炼不仅促进青少年体魄强健,更可以发展智力、磨炼意志、培养品格,对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终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健康观,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关系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刘扶民强调,青少年是体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他认为,当前,青少年体育事业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少年体育需求;二是一些长期制约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依然严峻,体制机制约束长期存在;三是外部发展环境仍不乐观,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育事业的支持、信任与理解的氛围还需提升;四是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现行政策落实不够,青少年体育总投入相对不足。完善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创新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
“以培养青少年终生锻炼习惯为目的,积极推动将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观念贯穿各类青少年体育活动赛事举办全过程,将培养青少年健身锻炼习惯融入青少年赛事活动各环节,在广大青少年中树立强化健身锻炼是良好生活方式的理念。在青少年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传承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走进校园、社区,普及运动项目知识,讲解运动项目规则和标准,宣传运动项目文化、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礼仪文化。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挖掘宣传青少年健身的鲜活事例,在全社会形成青少年崇尚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刘扶民建议从业各方应从五大方面着力推动青少年体育工作,即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加强青少年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培育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培育青少年体育指导队伍、构建内涵丰富的青少年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