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场馆 向“建营一体化”思维转变

  “北京赛区将设6个竞赛场馆、7个非竞赛场馆;延庆赛区设2个竞赛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张家口赛区设4个竞赛场馆、4个非竞赛场馆……”据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部建设处处长桂琳介绍,举办2022年冬奥会共涉及26个竞赛及非竞赛场馆。

  随着韩国平昌冬奥会落幕,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日前,由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主办,中智华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专题论坛——冬奥会专场”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与会社会学者、行业专家与企业家们共同探讨了破解北京冬奥会场馆运营难题的前沿话题。

  “在新的冬奥筹备周期内,由夏季奥运会游泳跳水等水上项目到冬季奥运会冰壶比赛项目,水立方是较为彻底变更竞赛需求的冬奥场馆。”据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介绍,作为未来举办冬奥会的比赛场馆,水立方正在建筑智能化方面进行着创新尝试。“目前,我们正致力于建立场馆能源管控系统,其中包含了能源计量系统、能源管理平台、移动运维平台。通过系统可全局监测与控制建筑能耗,展示建筑的基本运行信息,与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实时通讯、对接设备故障报警处置、设备保养等功能。”

  “水立方将在2022年冬奥会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由水到冰,变身冰立方。”杨奇勇表示,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将以保障赛场环境为重点。“我们将实现对温度、湿度、冰面环境等方面的智能化控制,充分满足冬奥会冰壶比赛的竞赛需求。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平昌冬奥会上已经得到了验证。在前期已经完成相关调研的基础上,水立方将在今年实现启动冬奥冰壶比赛场地的改造工作,并在各子项目的改造中,充分融合智能化要求,提升水立方场馆的智能化水平。”

  “我们还希望利用2022冬奥会的有力拉动,通过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一个增强现实智慧观赛场景,比如在2022年冬奥会冰壶比赛中,实现基于AR技术的智慧化观赛。以设备智能AR眼镜和现场观众手机为载体,提供内容丰富、及时的信息推送,增强赛场视觉体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预测冰壶比赛战略,实现现场观众与比赛的实时竞猜和互动,以提高观赛体验。”据杨奇勇透露,在冬奥会结束后,该北京冬奥场景也会在场馆后台保留,通过移动设备重现,成为赛后旅游的一部分内容。“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应用到电视转播、群众体育运动培训等领域。让科技驱动创新,努力打造体育+科技文化跨界融合的全新双场馆,这将是水立方建筑依托智能的双翼,建设智慧场馆的最高形态。”

  中智华体(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文海认为,打造适宜运营的冬奥会智慧场馆,可以解决目前体育场馆普遍存在的能耗高、人员多、效率低的根本痛点,满足北京冬奥会赛后运营及消费受众体验的新需求。

  “中国体育场馆的运营困境,源于长期以来中国体育场馆建设一直缺乏真正科学理性的综合策划和可行性研究,场馆与真正的使用需求脱节,与城市生活、产业发展脱节。体育场馆建设追求“标志性”的虚荣心态,导致规模攀比、外观造型凌驾于功能之上,忽略实际用途和使用者的感受,才造成了如今的困境。”徐文海表示,运用建筑信息模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能源互联网技术,通过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北京冬奥会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以达到增强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的目标。

  同时,徐文海还认为,随着新时代智慧场馆需求从单一的满足建设需求过渡到满足建设、运营、使用三者整体需求,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从单一场馆建设思想转变为涵盖场馆全生命周期的建营一体化思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