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篮场地相互转换 实现两大赛事接连上演
五棵松凯迪拉克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篮球比赛场馆,在后奥运时代的场馆运营方面始终走在前列,无论是承办演唱会、大型典礼等活动,还是篮球、冰球等赛事,都为五棵松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今年九月,又有两场大型赛事在这里上演,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中国队首个主场比赛将于9月17日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举行。就在男篮世界杯的两天后,NHL中国赛也要在同一片场地上演。为了满足不同比赛对场地的需求,五棵松场馆华丽变身,几天内便铺设出了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冰场,并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内频繁进行场馆转换,提高场馆利用率。
专注细节 国际标准打磨冰场
据了解,2016-2017赛季,五棵松作为KHL联赛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的主场,在2016年便已完成场地改造,现在主场馆的规格已经达到国际赛事标准。NHL中国赛今秋二度来华,为了提供更好的比赛环境,五棵松早早便开始了制冰工程,喷漆、画线、铺设冰面,偌大的工程,细节之中见专业。
制冰工程受天气影响较大,温度、湿度都会对冰面造成影响,为了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冰面,场馆方五棵松从北美请来了专业制冰师。“这些国外制冰师都是NHL联赛各场馆的一线制冰师,具有世界顶级水平。”五棵松场馆技术总监助理赵更凡介绍道。专业制冰师团队对国内制冰行业带来了启发,“以前对冰的温度没概念,通过交流才知道零下8度的冰和零下10度的冰完全不一样,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据了解,冰的温度如果太低,当场馆进行转换时,冰面会被重物压碎。此次五棵松新制成的冰温度则保持在零下6到零下8度。水质是又一处细节,矿物质含量较多的水制冰往往耗时更长,浪费能耗,同时滑行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北京自来水和软化水的杂质相差四到五倍,所以这次制冰我们用的是过滤后的软化水。”赵更凡说道。
此次制冰完成后,冰面将一直保持到明年四月份。“这是基于对成本和场馆排期的考量。”赵更凡说,“由于场馆没有排水系统,除冰加上场馆烘干至少需要四、五天,制冰也需要一周左右,由于五棵松活动排期较满,我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再做这些工作。”
快速转场 秘密在于冰被
冰面保持到明年四月意味着要频繁地进行冰球馆与其他活动场馆的转换,也意味着从17日男篮世界杯预选赛开始,五棵松场馆之后的活动都要在4厘米厚的冰面上进行。这些都得益于“冰被”的铺设。
“冰被”是一层铺设在冰面上的灰色板子,如同冰面的“被子”一样隔绝冰面与外界的热量交换。早在2016年,五棵松作为北京首钢篮球队和昆仑鸿星冰球队的主场时,就需要频繁地进行冰球、篮球场的转换,五棵松特地从加拿大进口了一套冰被,薄薄的一层冰被却大有作用,起到了保温、支撑的效果。赵更凡介绍,这套冰被有三个特点:重量轻、硬度大、保温效果好。据了解,这套冰被的硬度很大,与五棵松场馆同样材料的冰被上曾架设过两、三吨重的过山车。
冰球场的转换在国外是各个场馆普遍采取的做法。据了解,美国斯台普斯球场最快可在3个小时之内实现转换,五棵松的平均时间在6到8个小时,具体时长则根据活动搭建要求略有不同,这样的速度在国内首屈一指。“条件理想的话,最快在4个多小时就能完成场地转换。”赵更凡说道。
未来几年,随着“冰丝带”的落成和首都体育馆的改造完成,场馆转换也将成为国内大型场馆的常规化操作,具有两年多转场经验的五棵松团队所打造的“五棵松速度”已成为行业标杆。
双奥场馆 赛后运营新思路
去年8月25日,北京市发改委公布关于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项目的批复,同意五棵松建设冰上运动项目中心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的热身馆及训练馆。至此五棵松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奥场馆”,转场工作的越发熟练也为赛后场馆的运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棵松基本上每周都有活动,每个周末都不闲着,一年大约有80到90场。”华熙国际媒介总监袁颖慧介绍道。据了解,五棵松场馆在奥运会后的利用率在70%左右,2016年,场馆群活动数量达到500多场,覆盖人群500万。北京2022冬奥会结束后,五棵松场馆将承载冰上赛事、演出的新功能,在为北京市民提供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也破解了奥运场馆赛后运营的世界性难题。(转自9月17日《中国体育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