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体育用品制造业积极探索转型

  “同样都是钢铁材质的体育器材,有奥运会入场券的一件器材能卖到30万美金,我们一集装箱的哑铃称重只能卖2万美金,利润不到2000元人民币。这就是有创新科研能力的品牌企业和传统工厂的差距。”定州市运动体育用品行业协会会长、河北恒达集团董事长史立柱如是说。
  名头响亮的国内体育制造业生产重地一大串,而定州的确并不常被提起。然而就是在这个安静的城市,每天有几十个载满体育器材的集装箱发往海外,数百辆物流车驶往全国各地,这些产品满足了国内体育用品中低端市场50%的需求。这里的400多个“体品工厂”及其相关产业链行业为这个人口130万的小城提供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定州“体品工厂”中,有260家是有正式营业执照的企业,其余则是家庭式手工作坊。
  “为什么要转型,引进新设备那么贵,做品牌又要加成本。做代加工多省心,也能吃得饱。”在定州,抱有这种想法的企业管理者不在少数。
  “为什么在市场一提起‘定州产’,人家第一反应就是‘廉价品’呢,原因是我们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 定州市运动体育用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河北银箭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磊是定州体品行业较早有知识产权意识的从业者。
  “我们给一个意大利品牌做接力棒代工,核心的防滑排汗技术都是我们的,成本30元人民币的接力棒,人家运回去加上表面设计和品牌标识,立马售价30欧元。而我们交货价才50元人民币。价格差就是品牌和设计的溢价值。”杨磊说。
  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杨磊开始着手改变,2015年之后,银箭与品牌方的合作形式从OEM逐渐转向ODM,鼓励员工创新研发,每年拿出销售额的17.8%专门用作产品研发,已成功取得几项专利。在体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上,他也开始注重自有品牌的展示。“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产业升级,只有生产设备的升级是不够的,观念上的升级更重要。我希望将来‘定州制造’抢市场不只靠价格,我们也能靠‘品牌’。”杨磊说。
  体品行业的升级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大局,除了基层协会积极行动,定州市政府近年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方支持。据定州市副市长张宝生介绍,定州先后规划建设了两个个体品产业园区,制定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引入河北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占地1000亩的定州体育产业园一期工程2015年建设完成,有60多家企业入驻。“定州在发展体育产业方面信心十足,一方面,企业开始重视创新产品设计和研发,品牌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定州多年来积累的生产集群经验和几万名熟练工人是行业发展的宝贵资本。相信定州体品产业能在发挥区位地缘优势的红利下,迎来发展的新高峰。”(转自1月11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