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向幸福前进

  2017年底,西宁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坚持服务型居家养老和托底性机构养老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发展服务业相结合,不断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具有西宁特色的 “9064”(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格局已初见成效。
    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到农村老年之家,西宁市正在摸索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模式,满足绝大多数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区享受养老服务的愿望,为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奋力开创新时代建设幸福西宁新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村里有个幸福老人农家乐 

  距离西宁市区40公里左右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的老年之家里充满活力。拱门上的“向幸福前进”字眼让人读罢心里一暖。去年夏天,当地媒体走进这个幸福港湾时,老人们正在观看电视上的“花儿”演唱节目。明媚的阳光下,几个老人正在下着象棋。
    71岁的王应臣就是其中的一位,“车马炮”在他手里如同有了生命,在棋盘上“杀”得对手措手不及。“只要天气好,每天都来,中午饭只交一块钱,吃完饭和棋友们下棋,开心得很哪!”刚吃完凉面的王应臣告诉记者。
    甘树湾村党支部书记崔发俊介绍,目前村里有121名老人,每天大概有五六十名老人来老年之家吃午饭、消遣。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人们在家里闲着寂寞无聊。现在生活条件都不差,老人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慰藉。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大家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共同吃饭,精神状态都比以前好多了。”崔发俊说道。
    70岁的薛小珍身板还比较硬朗,负责给大家做饭,“体力好的都来帮厨,每天都是大家一起商量吃点啥,吃的都是跟前菜地里自己种的菜。”薛小珍说。
    跟前的露天菜地和大棚里种有大葱、小葱、大白菜、洋芋、萝卜、油白菜等蔬菜,要买肉和其他的菜就用大家每天凑的一元钱。
    “我们健身保健室里还有按摩椅呢,孙子来了也有儿童之家可以玩耍,连放碗筷都是一人一柜。人老了,就希望能和大家热热闹闹地凑一起,你说这样的日子好不好?”76岁的张桂反问记者。

文娱活动充实老人精神世界

  西宁市城东区福康颐养中心是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养老生活区,营养厨房、餐厅、亲情会客室、文娱活动室、安逸书屋、医务室、健康理疗室等一应俱全。
    这是西宁市城东区民政局结合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于2017年8月建成的全市第一家以“租房入院养老”为主的颐养中心,以适老性、舒适性为建设原则,面积达到800余平方米。
    王保卫和王志红夫妻俩家住八一路瑞景园小区,二人子女在昆明,身边无人照顾,今年3月份入住福康颐养中心,自家房屋出租月租金为1600元,加上退休工资完全能弥补其它费用。
    “人老了,就图个热闹开心。这个地方住着很舒服,饭菜也合老年人的口味,卫生有专人打扫。没事按摩一下,跳个舞,看个电影,打个麻将,我们都过得很开心。”刚按摩回来的王志红告诉记者。
    福康颐养老中心自运营以来,在做好入住老人基本生活照料的前提下,每天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来充实老人的精神世界。每天早晨,以健康检查及老年适宜性运动为主,每周一、周三下午开展老年舞蹈、合唱活动,每周二、周四开展乐器培训活动,周五及周六主要以棋牌娱乐及手工制作为主。丰富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老年文娱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85岁的杨月桂和79岁的陈冬荣,做了一辈子的闺蜜。杨月桂入住福康颐养中心后,陈冬荣隔三差五要前来看看,或者杨月桂请假去看陈冬荣,两人的生活总感觉缺点什么。后来陈冬荣说服了子女让她也住进来,感情深厚的老姐妹俩从此生活形影不离。连杨月桂去西安看病,陈冬荣都是陪着一起去。
    “当时孩子不太同意我住进来,认为别人会说他们不孝顺。现在看我状态这么好,看到各种设施,尤其是房间铺有地毯,还有安全扶手等,都对我的生活很放心。我们老人的养老观念在变化,子女们的想法也在变化。”陈冬荣说。(转自3月29日《中国体育报》08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