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推动“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再上台阶

  2017年,浙江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1843亿元,创造增加值5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5%。这其中,“体育+旅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日前广西南宁举行的2019年全国群体工作会上,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胡国平介绍了相关经验。
  胡国平表示,浙江“体育+旅游”工作首先坚持“三制宜”,做好体旅融合的长度文章。因时制宜,整合政策定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文等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及时完善政策,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体育旅游总人数1.5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达到2500亿元,努力将我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布局。浙江拥有丰富“山、海、林、田、湖”等资源条件。以此为基础,充分整合国家各运动项目专项规划,研究编制《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着力将浙江打造成为“国际知名运动休闲目的地”。因事制宜,整合力量谋发展。加强与省旅游局(现省文化旅游厅)的沟通协作,两家共同签署《关于加强运动休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体育旅游产业加速融合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体育与旅游的融合,让体育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旅游有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个过程中,体育旅游项目和载体的培育必不可少。因此,浙江省体育局提出坚持“三培育”,做好体旅融合的广度文章。胡国平介绍说,具体做法包括积极培育运动休闲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旅游产业,不断完善各类运动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如投资4800万的德清Discovery探索极限基地,如仙居神仙居景区依托其独特的山体资源条件,2017年引入体验式攀岩项目——飞拉达,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神仙居飞拉达每日额满,共接待游客2400人。积极培育体育小镇,打造运动休闲项目标杆,构建三个层级的小镇建设体系,培育形成“慢生活·快运动”、“有味道·有风情”、“领域细分·特色彰显”的运动休闲小镇集群,如莫干山漫运动小镇通过培育创建,充分整合民宿和运动休闲资源,将80%的高端民宿都配置了游泳池、自行车等体育设施,将徒步、登山作为配套游玩项目,创建半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87.6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8.3 亿元。积极培育品牌体育赛事。营造良好的赛事氛围,通过赛事活动培养更多运动休闲爱好者,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体验,2018年,全省共举办各类马拉松及路跑赛事321场,其中,半程以上的马拉松68场,参赛人数达到66万人次,比2017年增长了10万人。
  坚持“三到位”,做好体旅融合的深度文章也是浙江的重要经验。胡国平说,第一是资金保障到位,自2014年起,设立每年5000万元(2017年起提高到1亿元)的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和奖励包括运动休闲类项目在内的省内优秀体育产业项目、体育小镇建设、品牌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培育。第二是宣传发动到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联合5家浙江省内主流媒体共同组成“浙江省体育产业媒体采访团”,进行形式各异的采风,从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多维度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第三是区域协作到位,深化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整合长三角体育资源,举办体育融合发展峰会、运动健康城市峰会和长三角优秀体育产业项目分享会。
  胡国平说:“发展体育旅游,前景广阔、任重道远。站在新时代,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深化融合、务实推进,切实推动浙江体育旅游产业再上台阶,推动浙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转自4月4日《中国体育报》05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