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对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工作的理论研究成果,《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报告(2017-2018)》蓝皮书(以下简称《报告》)近日在成都举行了发布仪式。据了解,这是产业基地蓝皮书的第二部。该书结合近年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新成果,对截止到2018年末的所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员单位开展专项调查,并在专项调查数据基础上形成。

  该书旨在进一步完善产业基地发展体系,尝试建立指数模型分析产业基地的发展水平、成长态势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等,比较科学、客观地呈现了目前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成果,能够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建设和相关政策研究工作提供数据、案例和实践依据。

  《报告》指出,经过多年的培育,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示范基地的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发展迅速。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支持政策体系,呈现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的发展特征。据专项调查显示,2017年,各示范基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共计1226.06亿元,占当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7%,占当年各示范基地GDP之和的比重达到3.5%。在产业集聚方面,2017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体育企业数量达29279家,并涌现出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骨干体育企业。

  二是示范单位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体育产业各行业发展水平,服务业蓄势待发。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近年来整体经济效益稳中有升,社会贡献保持较强拉动,创新驱动保持较强活力。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营业收入总额达421.44亿元,营业利润总额达77.4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79%和24.88%,平均营业利润率达到18.38%。其中,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类企业营业利润率达到20%,高于同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营业利润率近14个百分点。体育服务各细分行业发展增速普遍高于制造业,2017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中的13家场馆服务企业共实现收入19.56亿元,体育传媒信息企业实现收入13.24亿元……虽然目前体育服务类企业的规模有限,但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转型,体育服务企业在未来还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示范项目成为各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经济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投资拉动和产业融合效果明显,带动体育消费能力强,社会影响力显著。数据显示,2017年,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营业收入总额为11.78亿元,其中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达到19个。社会效益方面,2017年,示范项目带动就业43149人,项目参与人数达到2199.87万人。社会影响力方面,统计数据显示,示范项目运营期间,参与报道的各类媒体数量累计达到4580家,34.78%的示范项目曾登上央视平台。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岛国际帆船周、中国西藏登山大会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项目,更为举办地整合文化、体育、商务、产业资源,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平台,成为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手段。

  蓝皮书收录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总报告,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发展分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此外,蓝皮书还选取了江苏宜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8个示范基地的发展案例,全面介绍各地体育产业发展面貌、产业特点、工作推进亮点和未来发展规划;选取了上海久事体育、虎扑等6家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的发展案例,系统分析了场馆、赛事、用品制造等企业单位的发展态势、推进举措和经验启示;选取了福州宜美智慧体育、青岛国际帆船周等6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的发展案例,梳理了精品赛事活动、智慧体育、健康产业、体育公园等热点领域的发展特点,总结了示范项目在塑造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转自8月28日《中国体育报》02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