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体育中考——别忘了体育中考的使命

    人间四月天,体育中考时。每当此刻,初三的青少年们将走向体育场,面对一场或许影响命运的“战役”——体育中考。虽与其他“主科”一样,体育也计入中考总分,一分足以压千人。但考体育,显然不是为了单纯的选拔。从体育中考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神圣的使命——以考促练。

    在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严峻现实下,体育被纳入中考,以此唤醒各方的重视,尤其是那些视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者们。强制可谓硬道理,此举犹如强心剂,不多久便见成效:各校操场忙碌起来,孩子们的小脸红润起来……然而运转了好长时间后,体育中考似乎进入尴尬的瓶颈期。

    从结果看,学生体质依然在逐年下降,而且愈演愈烈。当然,体育中考并非灵丹妙药,无法苛求它达到什么神奇的效果。但不得不承认,它应有的使命正在悄悄地变味。对于学生来说,体育原本是追求健康与快乐的手段,但在初三这段时间,无奈多了些许悲苦的色彩。

    因为体育中考的项目相对固定且单一,所以很多学校初三甚至初一初二的体育活动都围绕中考“三大项”来进行。但是,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恰好处于一些运动素质的培养敏感期,自然应锻炼更全面的体育技能,特别还需要在此阶段养成体育习惯。而应试的压力袭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谁敢懈怠?

    举例来说,中长跑练习可增强耐力及心肺功能,但它却是绝大多数学生心头的“洪水猛兽”。因为在“备战”的过程中,奔跑的快乐,甚至正确的跑姿,都被忽略掉了。笔者前不久听说,某省今年体育中考将曾经必考的中跑改为8×50米折返跑,因为惧怕再度出现学生跑步猝死……

    再从一个侧面看,在网上搜“体育中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若干条广告——体育中考“恶补班”。这种流行了好几年的培训模式,的确为许多学生与家长一解燃眉之急。更有甚者,一些实则兴奋剂的“补品”在学生中大有市场。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管它伤害不伤害的,只要能过!”

    诸多无奈的现实,诞生了更加无奈的现实——

    其一,暗箱操作。就算测试成绩标准是固定的、公平的,可秒表和卷尺却未必准确、公平。甚至还有集体行为,有些地方担心自己辖区的考生吃亏,于是裁判考官集体性“手松”,成绩一片飘红;

    其二,笔者长期观察体育中考后发现,即便在初三时练得再凶再频,中考完能依然坚持锻炼者,少之又少。对于学生而言,体育中考恰如敲门砖,用过了便万事大吉。一上高中,课业压力更大,体育又非高考内容……曾经的锻炼成果眼瞅着就废掉了,而且还有不少学生产生了对体育的“逆反心理”。如此说来,体育中考的使命打了水漂。

    以考促练,绝不仅仅只是初三那一哆嗦,也绝非填鸭般“魔鬼训练”,更非得了分就大吉。只有全部当事者都明晰并践行体育中考的使命,这一“杠杆”才能真正撬起学生的体质。

(窦雨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