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攀登珠峰——珠峰,真累

    5月29日的一则新闻让一位来自挪威的74岁老太出了名,拉斯特雷途经海拔最高的冰川和冰碛,跑完世界上最高的丹增 ·希拉里珠峰马拉松赛,创下纪录。众人为其勇气欢呼,笔者却为老家人的安全后怕,更为珠峰捏把汗。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珠峰“出镜”率最高的时候,不光是成功登顶的喜讯,还有永远留在山上的噩耗。日前,从珠峰南坡尼泊尔一侧就前后传出了这样悲喜交加的信息,先是由于登顶珠峰人员过多,造成“拥堵”,导致4名登山者因不能及时下撤而因缺氧或罹患高原疾病等原因在峰顶和南坡之间的“死亡地带”丧生。一周之后,大约150名各国登山者从珠峰南坡成功登顶。由于有关部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没有发生因登顶人数太多而再现“拥堵”险情。
    乘车排队、买票排队、登珠峰也要排队。登过珠峰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位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还是位于我国境内的北坡的传统路线,有些地方非常狭窄,只允许一人通过,且是登顶和下撤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庞大的队伍,排着队好似过独木桥,前面不走,后面就得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一旦关门时间到了,一旦天气突变,一旦……等候的时间多一分,危险就会多一分。
    而除了登山外,珠峰上进行其他形式的比赛,比如已是第10个年头的丹增·希拉里珠峰马拉松赛,今年就有155人参赛;比如2009年在南坡海拔5165米举行的板球赛……珠峰,真累。
    活动多,人就多,人一多问题就都来了。近些年,关于珠峰的环保问题常常见诸报端。《北京青年报》3日的一张图片震慑人心——一位背着3个大大垃圾包的人,弯着腰走在尼泊尔珠峰国家公园中,36岁的他,16年来每天背着平均60公斤的垃圾多次往返于垃圾处理中心与焚烧点之间的山路上,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在我国,珠峰环保大行动、珠峰清扫等活动每年都开展,也让珠峰干净了很多,但这些都是被动而为之,如果每位登山者都从自身做起,真正能做到留下脚印,带走垃圾,珠峰就会减轻很多负担。
    当然,这里还要多说一句,虽然每年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人远远没有达到南坡那种百十号人冲顶的“盛况”,但说防微杜渐也好,未雨绸缪也罢,如何避免众多登山者在好天气周期过于集中排队堵车带来的危险,确实值得思考。

(巍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