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升学率,中国足球最大的“敌人”?

    写下这么个耸人听闻的题目,是因为央视主持人刘建宏在“中国足球希望之星队”出征仪式上的几句话。刘建宏日前去了北京市中小学“百队杯”足球赛,发现各年龄组最火爆的竟是高中组……因为高中组刚结束了高考,“无考一身轻”……
    “踢球的人太少”,正在成为中国足球各级国家队世界大赛预选赛即全军覆没的“最好理由”:国家队只能从3000人(职业球员)中选拔,U23国奥队只能从800人中选拔,U20国青600(各职业俱乐部青年队)人,U16国少200人(各职业俱乐部少年队),U14……
    一个13亿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为什么踢球的人那么少?按这个统计几乎成全世界最少,而且还大有踢球的人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全民大讨论及给出的众多原因中,大约有这么几条(主要和学校有关):场地少,中国的人均足球场数比日韩低多少多少;胆子小,学校怕学生受伤,宁愿学生呆在教室里、或进行危险性小的活动;光说不练,看球的人多,踢球的人少;天生室内型,打游戏的人多,室外踢球的人少;足球老师少,想增加也没编制、没补贴……
    真正的原因却可能只是一个“少”——时间少。时间都哪去了?答案是,都追求“升学率”去了——每天全世界最多的课时,最多的作业,最多的考试,最多的课余和假期补习班……把中小学生踢球(及各种体育活动)时间几乎全挤没了。刘建宏提到的“百队杯”就是个最好的调查和证明,一旦没了升学考试的压力、有了时间,踢球顿成火爆之势,什么场地少、怕受伤、老师少……全不成问题了。
    但这个现象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高考后“才有时间”、才开始去热爱和从头学踢足球?那岂不是“黄花菜都凉了”。无论是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还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悔之晚矣。应该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娃娃抓起的足球和体育,变成了从高中毕业后抓起,已是人人都能看得出属本末倒置、彻底违反了足球和体育的规律。
    说的更耸人听闻点,这已远远不只是中国足球和中国体育成绩优劣的“小”问题了,而是全民教育、全民体质、全民素质的大问题了。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范进中举”那样荒唐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年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那种只重文不重理,重文轻武,读书只为做官的教育体系早已落后于时代、弊病无穷,现代教育提倡的是科学文化体育全面发展、培养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是世界潮流。而如今中国独有的追求小升初、中考及高考“三级升学率”的最终目标,也不过是日渐普及到2取1、甚至1.5取1的大学教育,以把学生挤到没有时间踢球、锻炼为代价的升学率究竟意义何在?
    如果说追求毫无意义的“升学率”是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的“最大敌人”,那“升学率”还是中国篮排球、水球、田径、文学、艺术、音乐……甚至青少年培养个性和健康的“最大敌人”,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近视眼、体力下降的真正根源,借用经常惊世骇俗的小崔的那句“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升学率”才是真正的“万恶之源”。而屡遭诟病的“择校费”、“奥数班”、天价补习班……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让足球课去跟已少到不能再少的篮排球田径等体育课争时间,只去争取那些小升初,中考中“掉队”的学生来练足球、练体育……?或十年才增加一节体育课那样去“抢时间”,那才能有多少时间,才能有几个人?那什么时间才能看到中国足球的腾飞?什么时间才能看到中国的中小学生摘掉眼镜、看到他们拥有越来越健壮的体魄和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个性?
    作诗“工夫在诗外”,解决足球场上的问题有时也在场外。把中国的中小学生从“升学率”中解放出来,随之释放的将是中国足球、中国体育,以及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更广阔的天地和繁荣的前景。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