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关于沪上足球的记忆

    最近,互联网上一篇题为《甲A偶像·风采并不遥远》的博客勾起了我对沪上足球的许多回忆……
    那篇文章将范志毅、朱琪、谢晖、张勇、虞伟亮等人称为甲A时代的明星,而同时提及的奚志康、李中华、鲁妙生,对于部分年轻球迷而言则显得陌生。其实,他们同样是上海足坛响当当的人物。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也是上海足球的分水岭。1994年之前,上海足球以“海派”著称,如同文学、京剧等,沪上足球也是自成体系。“海派足球”那时既不同于辽宁、山东、天津等以粗犷、硬朗为标志的“北派”,也不像“南派”代表广东队踢得那般华丽,在时任上海队主教练方纫秋、王后军的长年雕琢下,上海足球刚柔相济、兼收并蓄,球员不失高大强壮,同时注重技术与速度。1983年摘取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足球比赛金牌是“海派足球”的巅峰之作,而奚志康、李中华、鲁妙生则是当时上海队的主力。此外,那时队中还有刘文斌、张惠康、秦国荣、柳海光、郑彦等名将。后来,李晓、成耀东、刘军等征战过职业联赛的球员,也都是出自专业队时期的上海队。
    在中国足球实行职业化改革前的10年间,上海队的名称也多次发生变化,金星、凤凰、桑塔纳、神州、申花、爱克发等相继冠名球队,1993年末,“申花”成为上海足球的代名词,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从1994年开始,人们发现上海足球正在悄然变化,过去熟悉的细腻流畅渐渐被“抢逼围”取代,尽管他们很快拿到了渴望已久的甲A冠军,但“海派足球”却渐行渐远,到现在这一概念已被历史尘封。
    “海派足球”的消失并不是偶然现象,放眼国内足坛,当年风行的“南派”、“北派”、“小快灵”都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相近的你争我夺。当申花成为沪上足球的旗帜后,豫园、浦东、中远、联城、东亚等俱乐部曾经或正在为上海足球添砖加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找寻不到“海派”的身影。
    对于过去的追忆往往隐藏着对现实的不如意,当年的上海足球虽不像现在这样“富足”,但“海派”的乐趣与韵味却使人陶醉其中。而今的申花虽名称没有改变,但经营者已数易其主,近来更是烦恼不断,这难免令人忧心忡忡——职业化改革近20年,上海足球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
    东亚冲超成功不知能否为上海足球带来些许振奋,至少可以增加人们的某种期待。过去,上海足球的日子过得不算“富裕”,可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折腾”。复原“海派足球”或许是种无法企及的奢望,但使当前的上海足球平静和稳定下来,使人们看到今后发展的希望应该是不过分的要求,否则沪上足球会让人觉得越来越遥远。

(李 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