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华德——邓华德,叫我如何不“想”他

    大约一个月之内,中国男篮又会迎来一位外籍主教练,我完全可以肯定,他在执教能力方面,一定会超越他的前任邓华德。因为,不会有比邓华德更差的主教练了,他带队在伦敦奥运会上输掉了全部5场比赛,平均每场球输掉25分,这是中国篮球在世界舞台上的最差战绩。
    当然,如果要是比口才和煽动能力的话,邓华德还是有很强实力的。他可以把记者随便一句与球员表现有关的提问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化为记者对球队和球员的侮辱,然后开始以球队和球员捍卫者的身份攻击记者,将简单的问答升级为敌我矛盾。
    伦敦奥运会,本应是邓华德最难过的日子,但从他巧舌如簧眉飞色舞的新闻发布会演出中,你完全看不出他的痛苦。过去两年,采访国家男篮,对于篮球记者来说,倒成了一件痛苦的事,一方面要忍受无休止的输球,另一方面,还要忍受邓华德的拙劣。
    在邓华德的实用语言手册中,有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答案,面对任何诘问,都可以抛将出来,令提问者顿时语塞,唯有倾听,抑或感动,甚至会一时间忘了自己问出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比如在中国男篮输掉伦敦奥运会最后一场比赛后,他做出的这个回答:
    “离开北京的时候,我对我儿子说:‘儿子,你想要什么?’他说,‘鲍勃,我想要一只会说话的狗。’我说,‘好吧,我看看能不能给你找一只会说话的狗。’那之后,我还没见过他,昨天晚上我给他打电话的时候,我问他,‘儿子,你还想要那只会说话的狗吗?’他说,‘不,鲍勃,我不想要了,我只想看到你。’我就要回家了,我就要回家了!”
    这是一个完美而万能的答案,对于从“你喜欢什么样的宠物”到“你认为应该如何教育子女”的任何问题都有效。
    但你能想到这个记者问的什么问题吗?他问的是,“你执教中国队三年来有什么遗憾?”
    在这样的对话条件下,你可以说邓华德很真诚,也可以说他偷换概念,但结果是一样的,提问者一无所获。
    就像他带领中国男篮的伦敦奥运会之旅一样,他提供了一些精神和情感上的东西,但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
    邓华德在伦敦的总结陈词充满了哲学和语言学的光芒,“我不认为有谁能干得比我们好。我知道我们应该打得更好,但是没有做到,我也知道我们不可能做得更好了。”
    看到记者们陷入理解的迷思,邓华德笑了笑,说:“那就这样吧,再见。”说完,抄起桌子上的苹果手机,揣到兜里,起身离去。
    一个记者似乎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率先从梦中惊醒,大喊:“嘿,鲍勃,那是我的手机。”
    好吧,我宁可希望新一任中国男篮主教练嘴笨一点,也不想再见到这样一个的“语言游戏专家”。

(篮球报记者  谭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