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女足——“铿锵玫瑰”“遗产”探究

    不少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并深信不疑:连夺1995年世界杯、1996年奥运会亚军的那支中国女足中,多人练过田径。刘爱玲练过跳远,温丽蓉、韦海英、吴伟英短跑,李秀馥投掷,门将高红打过篮球……
    写了多年足球,篮排球和田径,我一直是个“速度决定论者”。近几年,受30年保持卧推150公斤的前体操国手邢傲伟启蒙教练魏平“力量决定论”的影响,更一发而不可收成为“体能决定论者”。
    尤其近年女足滑坡,与昔日辉煌渐行渐远,已至奥运会、世锦赛预选赛都早早被淘汰,不少人都在反思如今中国女足缺失了什么,“铿锵玫瑰”的遗产究竟是什么时,我更根深蒂固认为,正是当年女足那拨队员打下的田径底子,为她们的技战术奠定了最坚实的体能基础。
    在我看来,似乎至少有三点可以总结。第一、足球应更广泛选材;第二,技战术晚点也能练出来;第三,各个阶段都需狠抓体能。而与之相对的,是否如今选材太狭窄,所谓技战术练得太多,体能越来越差?
    但无论从旁观者角度“快速”总结,还是抛砖引玉做进一步深入讨论,显然都需要对这个故事有更深入了解,了解更多细节和体能数据。于是我电话简要采访了商瑞华(马元安有事)、温丽蓉、刘爱玲,结果却让我非常失望——根本没有一条清晰可见的线索,实际情况远比我坐在屋里一厢情愿的想象要复杂的多。
    据商瑞华介绍,当年那支女足上世纪80年代末建队时,各地基本上没女足梯队,从田径等别的项目中选拔根本属无奈之举。而且从上千名其它项目队员中选拔出的13人,大都是其它项目成绩平平、没前途者。商瑞华并不认同那拨队员体能上有多大优势,也记不清队员的速度、力量数据……商瑞华说,孙雯属从女足梯队上来,但体能不比练过田径的差。
    教练记不清楚,队员也记忆模糊,且故事本身还有出入。入队时已15岁的刘爱玲没练过跳远,主项100米跑只有13秒5左右;温丽蓉没练过田径,她自己讲她不属体能优势型,100米跑只有13秒6,她优势在于意识、预判,所以防住对手没问题,从未抽过筋……提起最快的韦海英,温丽蓉说她100米跑“大概”11、12秒多。我记得刘爱玲曾有过最精彩的远射,问她是否力量好。她说深蹲120公斤,卧推70—80公斤,但她马上说,“是120斤吗?”问及她在美国女足大联盟两年最深刻的体会,她说,美国女足非常重视上肢力量,很多队员都能连续做30—40个引体向上……
    写就本文前,我电话了刚从阿尔加夫杯铩羽而归的女足少帅郝伟。他认为,当年中国女足优势在技战术,他不同意离开技战术孤立谈体能。郝伟说,现女足有先进的比赛跑动距离统计,中国队在跑动数据上与强队有差距,但统计的概念暂不统一(无法得出是否体能差是主因的结论)……
    我纸上谈兵般构建的“铿锵玫瑰体能优势”的模型顷刻间坍塌了,但“铿锵玫瑰”真正“遗产”又是什么?只在于比别人“先行一步”“先练了几年”?实际上,1995、1996年的世界女足已是鼎盛时期……
    若是先进的技战术,当初和如今是如何表述的?没有包括控球率、传球成功率及各项体能数据在内的清晰表述,又如何传承?又如何知道如今差距在哪?如今的中国女足、男足,甚至三大球的体能到底是什么状况?不能离开整体技战术谈体能的反面,其实也是不能离开体能谈技战术,而没有数据,又如何谈体能?传了那么多年的“铿锵玫瑰”练田径的故事,却没有起码的、完整点、准确点的成绩?没有准确的体能状况,又如何能准确和清晰的总结“铿锵玫瑰”的经验和“遗产”?当初不知道怎么赢的,现在不知道怎么输的?
    如果商瑞华当初更多关注的是技战术,有记不住体能数据的理由,就更没理由要求刘爱玲、温丽蓉多年后还铭记于心了,但谁该来记得、纪录和总结“铿锵玫瑰”的“遗产”?——只靠几个支离破碎、传来传去传走样了的故事?
    这一点,中国男女足是一样的。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