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伊之战——最短的那条板在哪?

    在贺龙体育场的雨夜里,杨旭至少3次接身前传球想用右脚弓背身传球、射门,小罗、伊布、威尔谢尔等人都以这种动作留下过惊世骇俗的杰作,但杨旭只能把球磕出3米远、磕到对方后卫脚下……一个中场直线妙传,但位置极佳的郜林做不出动作,球砸在腿上,直奔伊拉克球门下角,被扑出后杨旭本有最好的补射机会,但等他跑到、倒地、摆腿,角度早已错过……全场近10次角球,但当年蔡锦标、高升、范志毅、李玮峰、杜威那种空霸式头球砸入已踪影全无……
    很多场比赛,中国队都不是没机会,也并非阵型、技战术有问题,而是严重缺乏抓住机会的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从来都是团体项目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在一个技战术越来越复杂的年代,一个好的个人能力仍能最直接、最简单的解决问题。
    开场不久伊拉克队员那脚40米远射,历史上尤尼斯一个人中国队禁区内反抢、传球、破门,都几乎与战略战术无关。古巴女排老掉牙的双二传高起高打,格里芬、霍华德暴扣,C罗电梯任意球,巴神欧锦赛对德国、热身赛对巴西远射破门……都简单至极、都首先是超强的个人能力,然后才是整体技战术的一部分。有最好的技战术设计,背围绕、加塞,挡拆、双挡拆,套边、45度传中、内切……但没高度、没力量,扣不死,队友扯出空当,却投不进、射不进……又有个屁用?
    曾经的闭关自守使中国足球极缺大赛经验和先进技战术,所以改革最重要的部分是请外教外援。但请来外教外援、实现主客场、自由转会,急功近利搭起俱乐部、职业化的架子,却放弃了苦练基本功、冬训练力量、体能等好传统,导致本土球员个人能力急速下降,大赛战绩每况愈下,就成了“狗熊掰苞米——拿一穗、扔一穗”,垒起东墙,却塌了西墙。决定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永远是那条最短的板。
    中国足球最短那条板在哪?这甚至还是个生死攸关的方向问题。为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名帅米卢、杜伊,到了中国就不灵?后来阿里汉、杜伊、卡马乔还远不如曾经的本土教练苏永舜、高丰文?这条路走错了?还是连国少击败印度、国青战胜巴林、国足亚洲杯预选赛出线,都真的要等十几年后的“娃娃”——现在“(国青国少)可选拔的队员只有几百人……”?
    中国足球的最短板是不是现在这拨球员的个人能力?
    一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是:曾两夺世界亚军的中国女足建队时,很多队员并非从小发现的“足球天才”,而是15岁左右才从田径等其它项目“转”来。但刘爱玲、韦海英、高红等人都借用原来的体能基础和苦练足球基本功,极大提高了个人能力,最终达到运动顶峰。现女足球员起步要早的多,选择范围比当年大的多,但大赛成绩自由落体般滑坡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以基本功和体能为主要标志的个人能力滑坡?
    被认为是中国足球史上最有头脑、意识最好,却体能最差的容志行和高洪波,应是两个最好的例子。容志行16岁进广州工人队时,身高1米62、体重41公斤,100米跑15秒2,立定跳远1.9米,但经过几年苦练,他身高长到1米71、体重65公斤,100米跑到12秒整,立定跳远2米67。高洪波当年每堂训练课结束后,都要加练球绕树击中后墙圆圈射门几百次,他后来深蹲达到130公斤,100米跑12秒3……没有个人能力的极大提高,他俩不可能将“想法”在场上付诸实施。国家队当然也是如此。
    别再花大钱满世界找世界名帅了,别再懦夫般把希望和责任推到将来的“娃娃”身上了,更别今天学巴西、德国,明天又学西班牙了,就从现在这拨国足、国青、国少队员的个人能力抓起,从射门基本功和体能抓起。杨旭、张琳芃、孙可、于汉超……皆有很大提升空间。若他们都能像容志行高洪波那般苦练,射门、传球更准点,10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皆提高一个档次,中国队何须跌份到亚洲杯预选赛都穷途末路,中国足球肯定会有另一番景象。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