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民工健身——健身,融入城市的一条路

    与大多人群健身需求被广泛关注和积极呼应相反的是,农民工群体一直是全民健身事业中一个薄弱环节。虽然这个群体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大家对他们的需求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农民工对物质上的需求更多一些,而精神需求大多还停留在看看电影、上上网的简单层次。
    实际上,随着80后、90后青年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已经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其实已经和城市中的青年人没有太多分别,他们受过基本甚至不错的教育,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对城市社会有强烈的好奇和融入欲望。
    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大约有1个亿,占农民工主体的60%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运动正是他们的本能和天性,而他们的健身需求其实并不难满足。这部分人的健身热情如果能得到引导和尊重,那么在城市中无疑会增加更多“正能量”。而反之,如果忽略他们,非但我们的“全民”健身名不副实,而且也不利于这些人群融入城市生活。
    实际上,作为年轻人,刚出校门没多久的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对运动、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还在延续着,当年轻人在一起时,运动应该是他们工作之余休闲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在城市健身的场所、主流的人群中,我们还不太容易看到农民工的身影。不过如果你有心,也不难发现,城市的很多角落都有他们同样矫健的运动身躯。
    在记者所住的小区大门口中,就经常会看到一群物业的工人在闲暇之余围成一圈踢毽,这些工人多来自外地农村,住物业集体宿舍,每天8小时工作之余,他们其实有很多闲暇。有意思的是,在他们活动的场地,每天早晨、傍晚也会有附近地税局的一些工作人员踢毽,但是这两群人从来没有同时出现过。而在小区的健身路径、乒乓球台、篮球场,就从来不会有物业工人的身影了。
    也许是我们本就不算丰沛的健身资源无暇顾及这部分人的需求,也许是农民工自己不能或不愿融入城市健身人群,但这种隔阂真的很让人遗憾。
    虽然健身问题在对于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来说也许算不上很重要的事,但这是他融入城市生活方式、融入所在城市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忽略了这种途径方式的作用,不仅可惜,也不应该。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