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体育——为何不被提及?

    关于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的话题,总有很多让人困惑的消息:
    杭州一小学运动会入场式,1小时内居然有20多个孩子快晕倒了;浙江温岭一初三男生体育课上猝死;有专家呼吁20米折返跑取代作为学生体测项目的800米、1000米长跑;在2013年各地政府相继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难找出“体育”、“学生体质”这样的字眼,而除北京外省级政府报告中没有一个提及“学校体育”……
    在这些纷繁的新闻中,由于它们之间混乱的逻辑,我们很难看出学生体质的真实面貌以及政府、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立场。
    而实际上,近些年来,“学生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也成为社会整体的一个共识,从每年的两会热门议题到层出不穷的事故警示,教育专家、有识之士、学生家长们对此都是忧心忡忡,相关的呼吁、提议、解决对策研究层出不穷。不可否认,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也对此高度重视,从教育部出台强制性的“每天一小时”执行规定、到几部委联合举办多年的“阳光体育”活动,在政策层面,解决问题的对策也许还不够完善,但并不缺失。
    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来,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新闻让人怀疑我们的有关部门、中小学校对这个问题到底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实,在很多教育学者、老师家长的心中,一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密才是让这么多努力难见成效的真实所在:在以分数(文化课)为纲的升学机制体系里,其他任何东西都是附属的、必要时是可以牺牲的。在残酷的现实竞争中,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没有身体万事皆休”的朴素哲理,嘴上都会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当面临直接影响终身前途的升学竞争时,提升“分数”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在分数面前,兴趣、爱好、体育、艺术,都是次要的,或者只能是一种“挣”分数的手段,没有人会以牺牲文化课学习的代价去搞体育、练身体。
    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他们,因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为孩子们选择最迫切、最有利的途径是无可指摘的。而如果遴选人才这个大机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的话,今后不管政府把学校体育放在多重要的地位、采取多有力的强制措施、举办多丰富的各种活动,社会上也只是一阵风,没有家长、老师、学生会从心底重视它,从行动上支持它。
    从某种程度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不再提“学校体育”是一种进步,如果他们把目光定位于更深层次的教育机制、升学机制的改革上的话。

(蒋亚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