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超联赛——中超成“亚洲第一联赛”?

    同一件事,在不同审视者眼里有不同结论纯属正常。如鲁迅所说看《红楼梦》,有人看见才子佳人,有人看见淫荡,还有人看见反清复明……或以不同人摸大象为喻更恰当,有人摸象腿,说大象是柱子,摸耳朵的,则说是大芭蕉扇,摸尾巴者,说像条蛇,没准什么没摸着、恰好被大象放屁蹦着,会说大象只是个臭屁……
    谁是欧洲(世界)第一联赛?就一直没定论。一个被更多人接受的标准是——“欧冠夺冠者即‘第一联赛’”。按此,1982年世界杯后被视为“小世界杯”的意甲,90年代改制后的英超,2000年以来的西甲,大致都符合这一逻辑。而魔力鸟率波尔图欧冠夺冠,及更早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星称雄欧洲冠军杯,显然只是例外。
    但若按“上座率”标准,德甲则多年一直第一。若再掺和上“世界级球星数量”,“创造产值利润数量”,及很难量化的“观赏性”和“可持续发展”标准……最后结果就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所以,只以“两个队近乎前所未有的杀入亚冠淘汰赛”作为中超进步了、或只以上座率高出日韩来论证中超正在成为“亚洲第一联赛”的标志,还太单薄、为时过早,还不足以服众、甚至说服我们自己。
    从日韩皆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国家队争夺十强赛出线上,及因经济不景气、排出“全韩班”“全日班”角度看,本赛季亚冠中超两队小组出线、两队差点出线都有“钱大爷”和“超级外援”的因素,而K联赛多年来惨不忍睹的上座率,并没妨碍K联赛队自2002年亚冠联赛设立后4次夺冠。假设中超外援水平与日韩相近,或按人口比例衡量一个城市的联赛球队数量及上座率,则中超劣势立见如“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在亚冠成绩和上座率之外,还绝对应把“本土球员表现”纳入评价标准。而正是从本土球员近几轮亚冠、中超的几个闪光点,让很多人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足球点滴“进步的痕迹”和“希望的光芒”。
    闪光点之一,贵州人和后卫张成林。26岁,身高1米83、体重75公斤。中超对江苏舜天插上右脚过人左脚射入世界波,亚冠禁区内俯冲顶入任意球,上轮中超插上助攻曲波进球。能攻善守的张成林,可与张琳芃并肩成为新一届国足栋梁。
    闪光点之二,四个世界级进球。江苏舜天中场刘建业亚冠对日本仙台,右脚26米远射破门,力量大、速度快、完全压住了角度,为近年中国球员少见之佳作;武汉卓尔后腰李行中超对上海申花,王大雷逼对方前锋后出禁区解围,李行中圈外约50米处吊门入右上角,近似于当年小贝之杰作;上海申鑫王赟中超对山东鲁能,禁区外右侧主罚任意球,球绕过跳起人墙、从立柱与横梁间死角入网,可入选中国足球有史以来“五佳任意球”;广州恒大郜林中超对天津,禁区内右侧接孔卡传球过人、过出击门将后,拉住球小角度低射破网,够冷静、脚法够细腻。
    闪光点之三,鲁能上佳体能形成强大冲击力。客场对申鑫,吕征几番明火执仗右路快速下底传中,杨旭、王永珀中路简单射入。2比2被扳平后,郑铮再一番轮番进攻中插上禁区边缘左脚劲射破网。最后20分钟,少一人鲁能丝毫不见劣势,显示出奔跑、力量的巨大体能优势。
    值得一提的还有中超前几轮的武磊,及第7轮绿城3比3平鲁能中的90后小将高迪。
    但中超软肋也清晰可见,尤以多年“禁止引进外援门将”保护下“娇生惯养”的本土门将为甚。上赛季中超最佳门将邓小飞亚冠赛场弱不禁风,曾诚、张烈也属飞不起来、跳不出去,缺乏侵略性,至少要对一半失球负责。王赟那个超级任意球,后扑出的鲁能门将根本没够到球门死角。
    孔卡、埃里克森、穆里奇中超进球如拾草芥已是“见了熊人压不住火”,只有本土球员的进球和进步,才是中国足球踏踏实实的进步与真正的可继续性发展。
    等恒大亚冠拿下冠军,等更多本土球员亚冠比赛中真正挑起大梁、星耀亚洲,再来讨论中超是否“亚洲第一联赛”,也未为迟也。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