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北理工男足和香港手球队——“半职业化”如何?

    业余的香港男子手球队全运会预赛击败安徽队杀入决赛,让我想起香港自行车选手黄金宝2001年全运会夺冠的故事。
    黄金宝当年赛后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全职的……”他港式普通话的“全职”被心急的内地记者听成“拳击”。于是,“黄金宝还练过拳击”的“天大乌龙”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不少纳闷这两个项目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直到被“更正”后才知道黄金宝的真正意思是,“我只是业余(自行车)运动员”……
    职业化并非一定是最高水平的,但一个完整的职业化链条需要有高水平的比赛——联赛,联赛能卖票,吸引投资、电视转播和广告,最后的收益能付给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工资。实际上,除了足球、篮球这两个最普及、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职业化的项目外,像网球、拳击、游泳、冰球、橄榄球、自行车、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不太普及的项目,不是只有世界性的“联赛”,就是只在几个国家开展的比较好。甚至连最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名义上也是业余的——商业比赛太少。严格地说,全世界职业运动员一共也没多少人。
    所以,像香港手球队和(早期)黄金宝那样有正式工作,只业余时间训练、比赛,是大多数人更普遍、更合理的体育和生活方式。内地相似的例子是清华大学体育老师李庆培养出的短跑高手胡凯、张培萌,及参加中甲联赛的北理工足球队。有效率高、针对性强的训练方法,加上热爱和天赋,业余训练也能出高水平运动员的例子太多了。比起那些工作、兴趣热爱“鱼与熊掌兼得”的业余选手,某些在低水平职业化阶段挣扎的项目,或无需全天训练比赛、却顶着职业化帽子、运动员除了训练比赛什么都没学、什么都不会的项目,其实不如回归业余,或试试“半职业化”。
    多年前,上海国际足球邀请赛邀请的一支爱尔兰顶级联赛冠军队,就是个半职业队。队中几名主力是职业球员,“全职”训练比赛,工资比其他人高得多。非主力队员则只在下班后来训练,周末比赛,工资比较低。英超是世界上职业化程度最高、训练比赛水平最高的联赛,但英格兰第4级职业联赛也是半职业。没电视转播、卖不出很多、很贵的门票,无法付给球员高工资,为什么不让球员同时去做别的工作、学别的本领,有发展前途的瞄着英冠、英超,没太大发展的为不踢球后生计做好准备?一个联赛,甚至一项事业,都需要先做好合理和科学的“顶层设计”,而不是先稀里糊涂上马、出了问题再去擦屁股、补裤裆。
    北理工就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定位”。名义上是大学队,应属业余性质,但参加的却是中甲职业联赛,每年都要参加“体育场容量”“职业俱乐部营业执照”等多项职业化标准考核。队员大学四年读完都要毕业,留不住队员,主力最多再留校读硕士博士几年,甚至拿着高薪的外援名义上也是大学生。学校没经费修全那种带标准看台的体育场,若靠冠名吸引投资又受到管理权的限制……
    曾有人坚持认为北理工应“降格”去参加全国大学生(业余)联赛,从基础上提高大学生联赛的水平,但一手把北理工队带出来的前北京国安队主教练金志扬却认为,北理工可以打的更好、甚至升上中超,但北理工以目前形式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踢球的青少年提供另一个方向:既可以成为职业球员,也可以成为最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是踢不了职业足球就“废了”。此前,名义上的职业运动员遭遇退役后一无所长、生活穷困潦倒的例子并不少见,艾冬梅、才力……没比赛、没商业价值、只靠政府拨点钱,换块牌子就号称“职业化”属自欺欺人、误人子弟。
    本赛季中超正显现出向“亚洲第一联赛”发展之势,中超中甲扩军也势在必行,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最终需要几个级别、多少个队?体育职业化应走何种道路?在有的项目实行职业化,有的项目回归业余化之前,不妨先从“半职业化”过渡之。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