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足球误判——都有什么错判不可更改?

    如果在法庭和法律上,说某个“错判”是“最终和不可更改的”,必定为千夫所指。但同样一句话在足球里却被认为是真理、魅力之一,甚至还不时被误读为“最大的魅力”。
    这首先与体育有关。
    从一开始,“裁判判罚是最终和不可更改的”,几乎为所有体育项目所共同拥有。因为体育比赛非法庭审判,随时可开、休庭,可旷日持久找证据、辩论,即便不可上诉的最终判决,有新证据、或发现错判,不管多久都可重审、改判。但体育比赛不能长时间中断,尤其足球、篮球、橄榄球等限时项目,太多中断会毁掉比赛。而且,比赛停下来也很难找到“瞬间即逝的证据”,讨论判罚正确与否变成法庭辩论是不可想象的。
    现代科学改变了这一切,电视慢镜头回放、或高清摄像可立即找到球是否出界、手是否触球、是否超时的“证据”,无须讨论,几乎不耽误时间,尤其本已中断了比赛、有争议的重大判罚,慢镜头一目了然。是否改判,就只剩下裁判和那句离开了体育就根本不能成立的话所谓的传统和尊严。所以,当几乎所有体育项目都与时俱进采用“鹰眼”、慢镜头回放,毫不犹豫服从“科技证据”、随时纠正“错判”、或一开始就以电子技术为准(田径里的起跑)时,一直坚守所谓传统的足球、法网的食古不化就被无情的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NBA总决赛第一场,帕克最后一攻压哨进球马刺险胜。但他投篮时是否24秒限时已到,是裁判判罚准确与否和整场比赛胜负的关键。慢镜头回放显示,裁判判罚是正确的,球离开帕克手指尖后的瞬间,篮板上的灯亮了。若在“前慢镜头时代”,一切都只取决于裁判的判断。如此千分之一秒瞬间千钧一发的判断,人的肉眼和感觉判断根本无法保证万无一失。而采用慢镜头回放的概率表明,裁判误判大约在20%——30%之间。
    这次裁判只靠肉眼错判了,下次再给对方错判一次,这也是所谓的公平?但如果下次错判的还是同一方呢?那就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就是有些人一直在说的、所谓的足球(独有)的魅力?
    四大公开赛中至今唯一不采用“鹰眼”的法网每次碰到争议球,裁判都要从高高在上的椅子上爬下来,跑到大约的落点上指一指,再跑回去、爬上椅子,比“鹰眼”要浪费更多的时间。但据莎拉波娃讲,裁判所指球的落点经常与真正落点差很多。某球员用手机拍下某个有争议球的落点,想以此证明裁判肉眼的局限性,却遭到组委会处罚。法网维护长达百年的传统是好事,但也不能听上去像强盗在掩耳盗铃?
    足球中最有争议的判罚,当属1966年世界杯决赛英格兰队赫斯特加时赛攻入德国队一球。受当时电视慢镜头技术的限制,此球究竟进没进至今都无定论。越看不清楚、越有争议,可能就是某种魅力?但如今日新月异的电视转播技术已精确到毫厘,足球仍固守所谓传统,禁止采用门线技术,甚至禁止球场大屏幕播放有争议慢镜头,就成自绝于时代。2010年世界杯兰帕德远射攻破德国队球门被裁判吹掉,已是还没等裁判中圈重新看球,慢镜头早把错判的“证据”昭示世人面前。错判尽人皆知,只有裁判还和个傻子似的,何魅力之有?
    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马拉多纳“上帝之手”攻破英格兰球门,英门将希尔顿第一时间提出抗议,若裁判像如今NBA般看慢镜头、或网球挑战鹰眼,此球将肯定被取消,马拉多纳将被红牌罚下……世界足球历史就将改写?虽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此足球将失去魅力,还是更有魅力?电子技术已完全解决了最初改判可能中断比赛的问题,足球仍顽固“维护错判的权威”,已与体育无关。
    一个有错必纠、连迟到的真理都是错误的时代,还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声称“错判是最终和不可更改的”?即将开赛的联合会杯上将试行门线技术,不过是所谓“足球传统”崩溃的开始,没有人可以阻挡住历史的脚步。
    当然,澳大利亚裁判前晚将秦升红牌罚下不在此列。

(周继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