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足球——请什么“导演”拍“电影”

    中国足球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只不过有时过多地纠缠于细枝末节,从而忽略了其总体的、本质的发展趋势。
    换个角度,假如将中国国家队未来的建设比喻成一部即将拍摄的电影,中国足协作为制片人必然要聘请导演(也就是国家队主教练)。拍电影的依据是剧本,如果剧本反映的是中国西部黄土高原上发生的故事,人们十有八九会想到张艺谋,就算他的水平没有斯皮尔伯格高,但在常规理解中,他对本子的理解远比那位美国大导演深刻,毕竟土生土长,基因里都洋溢着黄土气息;反之,倘若剧本说的是美国西部有关印第安人的经历,斯皮尔伯格必定当仁不让,不会有人把一部美国西部片与张艺谋联系在一起。
    必须承认,文化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然而它并不是电影拍摄的阻碍,关键在于导演对剧本的领悟力。李安两度问鼎奥斯卡,他所具有的国际视野在执导影片拍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用镜头对剧本的独到解读——无论《卧虎藏龙》,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运用的电影语言放之世界而通行,其间不会遇到任何障碍。
    足球与电影类似,尽管差异始终存在,但足球语言全球通行,能否拍出脍炙人口的“电影”,核心依然是“导演”对“剧本”的理解。
    回到中国足协对新一届国家队主教练的选聘上,“剧本”摆在那里,选一个什么样的“导演”完成“电影”拍摄,“制片人”目前还举棋不定。尽管如此,但期待着未来“院线”能给予高回报则是始终不变的理想。
    面对那部刚刚“下线”的零好评“电影”,“制片人”提心吊胆的心情尚未恢复平静,因此在新一轮“导演”的选聘中,思绪有可能异常繁杂——选有名气的,也许能暂时平息舆论的批评,但今后能否取得预期的票房,并没有十足把握;选没名气的,风险巨大,前景更是难以预料……
    连明天会发生什么都没人能准确预见,更不要说遥远的未来了。中国足协在国家队新任主教练的选聘上无须患得患失,对参与竞聘者要一视同仁,名气只能说明过去,关键比较的是谁对“剧本”吃得更透。
    大导演固然会对影片的创作产生推动,但市场才是检验成功与否的标准。当国家队“6·15”惨败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之际,“制片人”中国足协切忌“有病乱投医”,必须保持清醒,科学、正确、客观地评估每个竞聘的“导演”,避免重蹈覆辙。
    近一个时期,在中国电影界票房大获成功的多部影片并非每部都是高成本大制作,中国足球想必与此异曲同工。卡马乔的名气并不小,中国足球在他身上花的钱也够多,可结果又怎样呢?
    花钱未必能买到平安,它给人的只是一种暂时的自我安慰罢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一分冷静显得尤为重要。

(李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