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操场开放——大门真的这么沉?

    忙忙碌碌一瞥日历,又到暑假;
    嘈嘈切切一竖耳朵,再闻呼声——
    “学校校门为何打开这么难?”“中小学操场何时不再闲置?”多年来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尤其是寒暑假和节假日期间。
    以北京为例,事实上,早在2007年《北京市关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指导意见》就规定,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费开放露天体育设施。《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中,也对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作出规定。朝阳区甚至明确,凡拥有足、篮、排球场及室外健身器材或200米以上跑道田径场其中之一的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前提下,室外体育设施均应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对社会开放。可遗憾的是,这些挂在墙上的东西,常常是“看上去很美”。有统计显示,京城达标的学校不足三成。前日有报纸刊登照片,几位学生和市民隔着校园铁栅栏,望着空荡荡的操场而垂涎。
    导致学校大门打不开的原因,据了解,一是安全上的顾虑,二是管理上的麻烦,三是没有“干好干坏都一样”的制衡措施。而综合起来看,在国内外连续出了几起校园安全事件后,安全上的禁忌更成了一把最重的“门锁”。有的原本开放做得很好的学校,也片面“举一反三”地又悄悄关上了大门。
    新华社日前刊发了一张照片,画面上是西安市区某防空洞里,几个孩子开心地在健身器上锻炼。说明上写道,这是一座被改造成休闲、健身及纳凉的场所,7月1日起正式免费向市民开放。
    其实,世上没有绝对的安全,风险无时不在。物理学也讲,只要做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是相伴的。按说,建于四五十年前的地下防空设施,安全系数不一定要比露天操场更高,但西安的城市管理者没有患得患失,从一己角度简单化地规避风险,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群众创造体育生活的条件。
    事在人为,只要想到学生和市民的体育生活需求,打开学校大门就不是什么难事;若只图自己省事、回避矛盾,一个小小的理由就可以为大门挂上山一般的锁。
    要知道,仅北京的学校体育场地就占全市总体育场地数量的67%,全国呢?在体育场地普遍紧缺的情况下,如此巨量的资源不该被闲置。

(史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