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上海“30分钟体育生活圈”——浦江两岸 体育如画

    30分钟——
    全盛时期的刘翔可以跑130个110米栏,“火箭”时代的姚明可以场均20分、8个篮板和3次盖帽,巴塞罗那游泳世锦赛上的刘子歌可以14次搏金200米蝶,黄雪辰可以12回演绎夺银“魅影”……
    30分钟半径——
    两千多万人口的上海城乡,四处可见步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美轮美奂。
    明星的舞台,百姓的平台,叠化出一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同行的3D全息图。
    “30分钟体育生活圈”是近年国内勃兴的一个新概念,但像上海这样在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改善市民生活方式,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并在2013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申这项任务,这样重视又放到如此高度的,实不多见。在全部17个区县中一下推出7个区作为试点,更加显示出决心与力度。上海如果成功,其典型意义与经验及所带来的体育民生财富将超越自己这样的权重级城市。
    “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画”。在“30分钟体育生活圈”里,我们不仅看到许多常规内容,还耳闻目睹如智能移动平台在线商店同步上线、电子地图、楼宇运动会、“幸福存折”等耳目一新的时代元素。此外,有的试点区在区域范围内设定“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等特色概念路,倡导市民,尤其是职工每天坚持走30分钟路,加入行走健身行列。不难想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步行上下班,还将为减轻交通拥堵和节约能源作出更大贡献。而有的区“60%的体育健身团队每队配2名社体指导员,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2‰”这一计划,又将为促进就业、缓解社会压力贡献怎样的利好?
    将体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成为衣食住行以外的“第五”基本生活要素,促进身体、心理、社会等多维的健康新型生活方式,“30分钟体育生活圈”润物细无声地将体育的功能与外延无限扩展着。2012年,规模空前的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创造了一个纪录,当下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浪潮,又使上海体育的主旋律乐谱,翻开铿锵激越的新华章。

(史明)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